麇 基本解釋
● 麇
- 獐子。《急就篇》:「麇塵麖麀皮給履。」《説文•鹿部》:「麇,麞也。」
- 春秋時國名。都今陝西省白河縣東南。《左傳•文公十一年》:「春,楚子伐麇。」
- 春秋時地名。《左傳•定公五年》:「吴師居麇。」
● 麇
- 成羣:~至。~集(聚集,羣集)。《左傳•昭公五年》:「求諸侯而麇至。」
- 通「稛」。捆綁。《左傳•哀公二年》:「(趙)羅無勇,麇之。」
英語 general name for the hornless deer; to collect to band together
法語 daim
【漢典】
麇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麇
名
(1) 獐子 [river deery],哺乳動物,形狀像鹿而較小,身體上面黃褐色,腹部白色,毛較粗,沒有角。
如:麇驚(麇性怯弱易驚。比喻像麇一樣受到驚嚇);麇聚(像獐子那樣依類羣居);麇包(用包茅包的死獐子);麇獐(即獐子);麇竄(像獐子那樣驚慌逃竄)
(2) 古地名 [name of an ancient country]
(3) 春秋時麇國之地,在今湖北省鄖縣西
楚子代 麇。——《左傳》
(4) 春秋時楚邑,在今湖南省岳陽東南
楚王使由於城 麇。——《左傳》
基本詞義
◎ 麇
動
(1) 成羣 [flock together]
求諸侯而麇至。——《左傳·昭公五年》。杜預注:「麇,羣也。」
又如:麇聚(麇集);麇至(成羣而來);麇居(羣居)
常用詞組
【漢典】
麇 國語辭典
名
-
動物名。即獐。哺乳綱偶蹄目。似鹿而小,無角。性機警,善跳躍。《說文解字·鹿部》:「麇,獐也。」
副
-
成群。如:「麇集」。《左傳·昭公五年》:「求諸侯而麇至。」晉·杜預·注:「麇,群也。」
【漢典】
麇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楷書 |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