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琱
- 治玉;雕刻。後作「雕」。《説文•玉部》:「琱,治玉也。」桂馥義證:「《初學記》:『琱,治璞也。』或借『雕』字。《釋器》:『玉謂之雕。』」《廣韻•蕭韻》:「琱,琱琢。」《文選•張衡〈思玄賦〉》:「轙琱輿而樹葩兮,擾應龍以服路。」李善注:「琱輿,琱玉之輿。」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鐫犀為軸,琱玉為龍。」
- 似玉的石。《説文•玉部》:「琱,石似玉。」
- 琢磨;推敲。宋楊萬里《寒食雨作》:「老來不辦琱新句,報答風光且一篇。」
- 「彫」。雕畫紋飾。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孚部》:「琱,叚借為彫。」《漢書•貢禹傳》:「牆塗而不琱,木摩而不刻。」顔師古注:「琱字與彫同。彫,畫也。」又《王莽傳下》:「為銅薄櫨,飾以金銀琱文,窮極百工之巧。」顔師古注:「琱字與彫同。」又有雕画纹饰的。《漢書•郊祀志下》:「賜爾旂鸞黼黻琱戈。」顔師古注:「琱戈,刻鏤之戈也。」五代馮延巳《鵲踏枝》之十二:「玉勒琱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鏡花緣》第十回:「身穿白布箭衣,頭上束著白布漁婆巾,臂上跨著一張琱弓。」
英語 engrave, inlay, carve; exhaust
法語 graver des pierres précieuses
【漢典】
琱 詳細解釋
琱 國語辭典
動
-
磨製玉器。《集韻·平聲·蕭韻》:「琱,說文:『治玉也。』」
-
刻鏤。《漢書·卷九○·酷吏傳·序》:「漢興,破觚而為圜,斲琱而為樸,號為罔漏吞舟之魚。」通「雕」、「彫」。
-
雕畫彩飾。《漢書·卷七二·貢禹傳》:「牆塗而不琱,木摩而不刻。」
形
-
經雕飾的。《鏡花緣·第一○回》:「身穿白布箭衣,頭上束著白布漁婆巾,臂上跨著一張琱弓。」
【漢典】
【唐韻】都寮切【集韻】【韻會】【正韻】丁聊切,音貂。【說文】治玉也。一曰石似玉。【廣韻】琱琢。【前漢·郊祀志】黻琱戈。【師古註】琱戈,刻鏤之戈也。【張衡·南都賦】圓方琢琱。【抱朴子名實卷】駑蹇矯首於琱輦,駥驥委牧乎林坰。
又畫也。【前漢·貢禹傳】牆塗而不琱。【師古註】琱與彫同。畫也。
又通作雕。【爾雅·釋器】玉謂之雕,雕謂之琢。【禮·王制】雕題交趾。
又通作彫。【孟子】使玉人彫琢之。【後漢·杜林傳】斲彫爲樸。
又通作錭。【荀子·富國篇】錭刻黼黻文章,以塞其目。
又或作敦。【詩·周頌】敦琢其旅。【註】敦,與琱同。
又【集韻】或作㓮,詳㓮字註。
【漢典】
琱 字源字形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