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 國語辭典
-
「盡 」的異體字。
© 漢典
【正字通】俗盡字,詳皿部盡字註。
(盡)【唐韻】【正韻】慈忍切【集韻】【韻會】在忍切,𠀤秦上聲。【說文】器中空也。【小爾雅】止也。【玉篇】終也。【廣韻】竭也。【集韻】悉也。【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左傳·哀元年】去惡莫如盡。【穀梁傳·定十年】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史記·禮書】明者,禮之盡也。【荀子·正名篇】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註】適可而止也。
又【韓鄂歲華紀麗】大酺小盡。【註】月三十日爲大盡,二十九日爲小盡。
又姓。見【萬姓統譜】。
又【唐韻】【正韻】卽忍切【集韻】【韻會】子忍切,𠀤津上聲。【類篇】極也。【正韻】盡之也。【書·康誥】往盡乃心。【詩·小雅】孔惠孔時,維其盡之。【左傳·閔二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曰:盡敵而反。【禮·樂記】殷周之
𣠋盡矣。
又【韻會】皆也。【左傳·昭二年】韓宣子曰:周禮盡在魯矣。
又【類篇】任也。【增韻】縱令也。【左傳·文十四年】公子商人,盡其家貸於公。【禮·曲禮】虛坐盡後,食坐盡前。俗作儘。
又盡盡,極視盡物之貌。【荀子·非十二子篇】學者之嵬盡盡然,盱盱然。
又【韻會】徐刃切【正韻】齊進切,𠀤秦去聲。亦竭也。【周語】齊國佐其語盡。【註】盡其心意,善惡褒貶,無所諱也。【世說新語】可以累心處都盡。【註】盡,猶空也。
© 漢典
小學古詩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王之涣 《登鹳雀楼》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苏轼 《赠刘景文》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宋·曾几 《三衢道中》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初中古詩詞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唐·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蒲松龄《狼三则·其二》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蒲松龄《狼三则·其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 《渡荆门送别》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宋·李清照 《如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