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台 Tāi
名
(1) 地名。「台州」的簡稱 [Taizhou prefecture]。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海州爲台州,以境內天台山得名,治所在今浙江省臨海縣。元改爲路,明改爲府
南發交廣東溫台。—— 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齋二首》
基本詞義
名
(1) (形聲。小篆字形。從口,(以)聲。從口,與表示喜悅有一定的聯繫。本義:喜悅。讀( yí))
(2) 三台。星名。古代用三台來比喻三公 [one of three stars in Ursa Major;one of the three highest dignitaries of State]。如:台鼎(古代稱三公或宰相,意爲職位顯要);台宿(三台星);台光(三台星光);台階(三台星亦名泰階,故稱台階);台鬥(比喻宰輔重臣);台司(指三公等宰輔大臣);台臣(指宰輔重臣)
(3) 魚名。背上有黑的花紋。後作「鮐」 [chub mackerel]
黃耇台背,以引以翼。——《詩·大雅·行葦》
(4) 敬辭。用於稱呼對方或跟對方有關的行爲 [term of respectful address in letters,etc.]
某頓首,伏承台誨,欲使撰述先公神道碑,豈勝愧恐!——歐陽修《與程文簡公書》
邊徼苦寒,台候何似?——蘇軾《賀韓丞相啟》。
又如:台鑒(請對方閱覽的敬詞);台甫(敬辭。舊時用於問人的表字);台安(敬辭。多用於書信結尾,表示對收信人的問候);台候(敬辭。用於問候對方寒暖起居);台席(古以三公取象三台,故稱宰相的職位爲台席)
(5) 姓
(6) 另見 yí
常用詞組
台 國語辭典
-
「臺 」的異體字。
-
大陸地區浙江省台州、天台山等地之台的舊讀。
-
喜悅。《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通「怡」。
-
我。古人稱自己為「台」。《書經·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唐·盧肇〈漢堤〉詩:「流災降慝,天曷台怒。」
-
表示疑問的意思。相當於「何」、「什麼」。《書經·湯誓》:「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後漢書·四○·班彪傳下》:「罔光度而遺章,今其如台而獨闕也!」
-
姓。如明代有台元。
【唐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知切,𠀤音怡。【爾雅·釋詁】台,我也。【又】予也。【書·禹貢】祇台德先。【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
又【說文】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又【揚子·方言】養也,晉衞燕魏曰台。
又失也,宋魯之閒曰台。
又【唐韻】土來切【集韻】【韻會】湯來切,𠀤音胎。【廣韻】三台星。亦作能。【周禮·春官·大宗伯司中註】司中三能,三階也。【疏】武陵太守星傳云: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爲太尉,中台司中爲司徒,下台司祿爲司空,史漢皆作三能。
又姓。北史有台氏。
又天台,山名,在會稽。
又州名。【韻會】本漢冶縣,宋爲赤城郡,唐攺台州。
又【春秋·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註】琅邪費縣南有台亭。【釋文】台,敕才反,又音臺,一音翼之反,三音皆可讀。
又【集韻】堂來切,音臺。台背,大老也,通作鮐。【詩·大雅】黃耇台背。【箋】台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釋文】台亦讀湯來反。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元菟郡上殷台縣。【又】樂浪郡蠶台縣。
又【集韻】台谷,地名。
又【集韻】祥吏切,音寺。嗣古作台。【書·舜典】舜讓于德,弗嗣。【今文尚書】作不台。
台 字源字形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