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從口。正當讀今言鉤,俗作勾。本義:彎曲)
(2) 同本義 [bend]
句,曲也。——《說文》。段注:「凡曲折之物,侈爲倨,斂爲句。考工記多言倨句。」
越子爲左右句卒。——《左傳·哀公十七年》
句兵欲無彈。——《考工記·廬人》
覆之而角至謂之句弓。——《考工記·弓人》
履句履者知地。——《莊子·田子方》。李注:「方也。」
句者畢出。——《禮記·月令》
古之人衣上有冒而句領者。——《尚書大傳》
句者畢出,萌者盡達。——《禮記·月令》
(3) (草木出土時,彎的叫句,直的叫萌。)。又如:句爪(鉤形的尖爪);句枉(曲枝);句曲(彎曲);句倨(彎曲);句圜(屈曲連環)
(4) 勾銷 [strike]。
如:句抹(去掉文辭中的某些字句);句除(刪除;刪改)
(5) 查考 [examine]。
如:句校(查考校覈);句考(查考);句稽(查考;覈算)
(6) 搜取;捕捉 [catch]。
如:句押(拘捕扣押);句追(拘捕查究);句剝(搜刮)
(7) 逗引;糾結 [seduce]。
如:句引(引誘);句結(暗中串通結合)
(8) 勾畫 [delineate]
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詞性變化
連
如果——表示假設 [if]
吾句能親親而興賢,吾不遺亦至矣。——《馬王堆漢墓帛書》
名
(1) 指草木初生拳狀的幼芽 [tender bud]。
如:句萌(草木初生的嫩芽、幼苗)
(2) 鉤子。後作「鉤」 [hook]。
如:句繩(鉤繩)
(3) 古稱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旁的短邊 [the shorter leg of a right triangle]
(4) ——人名用字
基本詞義
名
(1) (會意。小篆字形,從口,從丩( jiū),象繩絲纏結之狀)。「丩」亦兼表字音。①( gōu )本義:彎曲。②句子
(2) 語句;詩句 [sentence]
句者,局也。聯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周伯琦曰:「語絕爲句。」——《詩·關雎》疏。按,取稽留可鉤之意,曲畫以識之者也。說文瞿下曰:讀如章句之句,則 後漢時已轉其音如今言屨。
驢上得句。——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所得詩句。
書詩四句。——宋· 王安石《傷仲永》
濛濛之句。——宋· 沈括《夢溪筆談》
又如:句式(句子的結構形式);句語(語句,言辭);句投(句逗。即句讀);句度(同句讀)
(3) 中國漢代行大禮時,由九賓中地位最低的士依次向上傳話,與「臚」相反 [message sent from bottom to top in a ceremony]
大行設九賓,臚、句傳。——《漢書》
詞性變化
量
(1) 用於言語的計量。
如:句把(一兩句,指很少的話);兩句詩
(2) 用於時間的計量。表示點時,相當於「點」;表示時段時,相當於「個」(鐘頭) [o'clock]
這時已經有六句鍾了。——蔣光慈《弟兄夜話》
常用詞組
句 國語辭典
-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詞組成,含有主語、述語,能表達一個完全的意思的,稱為「句」。如:「詩句」、「語句」。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
-
量詞。計算言語的單位。如:「三句話不離本行。」
-
古代由下傳話以告上的禮制。《漢書·卷四三·叔孫通傳》:「大行設九賓,臚、句傳。」顏師古注引蘇林曰:「上傳語告下為臚,下告上為句也。」
-
同「勾 」(二)。
-
屈曲、彎曲。《說文解字·句部》:「句,曲也。」晉·傅玄〈鷹賦〉:「句爪縣芒,足如枯荊。」
-
謙恭。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一下·釋詁》:「句,下也。」《大戴禮記·曾子立事》:「與其倨也,寧句。」北周·盧辯·注:「句,以喻敬。」
-
搜捕、拘拿。如:「句魂」。
-
鉤子。如:「釣句」。同「鉤 」。
-
姓。如春秋時越王句踐。
-
繫絆、停滯。唐·白居易〈春題湖上〉詩:「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唐韻】九遇切【集韻】【韻會】俱遇切,𠀤音屨。【玉篇】止也,言語章句也。【類篇】詞絕也。【詩·關雎疏】句古謂之言。秦漢以來,衆儒各爲訓詁,乃有句稱。句必聯字,而言句者,局也。聮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
又僂句,地名,龜所出也。【左傳·昭二十五年】初,臧昭伯如晉,臧會竊其寶龜僂句。
又【禮·樂記】句中鉤。【疏】謂大屈也。言音聲大屈曲,感動人心,如中當於鉤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句兵欲無彈。【註】句兵,戈戟屬。【釋文】句,俱具反。
又音鉤。
又【史記·叔孫通傳】臚句。【註】上傳語告下爲臚,下告上爲句。
又高句驪,遼東國名,漢爲縣。【前漢·地理志】元菟郡高句驪。
又句容,縣名。【地理志】丹陽郡句容縣。
又【廣韻】古𠋫切【集韻】【韻會】【正韻】居
𠋫切,
𠀤音遘。【廣韻】句當。【宋史·曹彬傳】江南句當公事回。
又姓。【華陽國志】王平,句扶,張翼,廖化𠀤爲將。時人曰:前有王句,後有張廖。
又【類篇】拘也。
又與彀同。【詩·大雅】敦弓旣句。【釋文】句,說文作彀。張弓曰彀。
又【唐韻】【集韻】古侯切【韻會】【正韻】居侯切,𠀤音溝。俗作勾。【說文】曲也。【禮·月令】句者畢出。【左傳·哀十七年】越子爲左右句卒。【註】鉤伍相著,別爲左右屯。【前漢·趙充國傳】入鮮水北句廉上。【註】句廉,渭水岸曲而有廉稜也。
又【集韻】亦作區。【禮·樂記】區萌達。【註】屈生曰區。【釋文】區音勾,古侯反。
又句芒,春神。【禮·月令】其神句芒。
又句龍,社神。【左傳·昭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爲后土。
又句繹,邾地。【春秋·哀二年】盟于句繹。
又句瀆,齊地。【左傳·襄十九年】執公子牙于句瀆之丘。【前漢·地理志】濟隂郡,句陽縣。【註】左傳句瀆之丘也。
又寃句、句章,𠀤縣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句章縣,濟隂郡寃句縣。【註】師古曰,句音鉤。
又句吳。【史記·吳世家】自號句吳。【註】吳言句者,發聲也。猶言于越耳。
又【五音集韻】亦姓。【史記·仲尼弟子傳】句井疆。【註】正義曰:句作釣。
又【廣韻】其俱切【集韻】權俱切,𠀤音衢。須句,地名。【春秋·文七年】公伐邾,取須句。【音義】句,其俱反。
又句町,縣名。【前漢·地理志】牂牁郡句町縣。【註】師古曰,音劬挺。
又【字彙補】與絇同。履頭飾也。【周禮·天官·屨人】靑句。【註】句當爲絇。【前漢·王莽傳】句履。【註】師古曰,其形岐頭。
又【集韻】恭于切,音俱。本作拘。或作佝,𢳉止也。
又【史記·孝文紀】故楚相蘇意爲將軍,軍句注。【註】應劭曰,山險名也。索隱曰,句音俱。包愷音鉤。
又與矩同,方也。【莊子·田子方】履句履者知地形。【陸德明·音義】句音矩。徐云:其俱反。李云:方也。
又古有切,音九。【淮南子·地形訓】自東北至西北方,有岐踵民,句癭民。【註】句,讀若九。 【說文】本作𠯶。
𠯶篆文句字,从口
𠃚(丩)聲。
句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ɕy˥˧; kou˥ 唐代读音 *giò韩语罗马 KWU KWI现代韩语 구 귀越南语 câu
客家话 [沙头角腔] gi5 [客语拼音字汇] gi4 [海陆腔] gi5 [宝安腔] gi5 [梅县腔] gi5 [东莞腔] gi5 [客英字典] gi5 [台湾四县腔] gi5 [陆丰腔] gi5粤语 gau1 geoi3潮州话 gu3 gao1
近代音 見母 魚模韻 去聲 鋸小空;中古音 群母 虞韻 平聲 衢小韻 其俱切 三等 合口;見母 侯韻 平聲 鉤小韻 古侯切 一等 開口;見母 候韻 去聲 遘小韻 古候切 一等 開口;見母 遇韻 去聲 屨小韻 九遇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見母 侯部 ;見母 侯部 ;王力系统:見母 侯部 ;見母 侯部 ;
句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