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qī

xī

ㄑㄧ

ㄒㄧ

部首 足

部外 10

總筆畫 17

徯 𤲺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8E4A

左右結構

2512121344355413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khed

rmbvk

jizg

62184

拼音 qī xī

注音 ㄑㄧ ㄒㄧ

部首 足 部外 10總筆劃 17

基本區 8E4A筆順 25121213443554134

通 標

蹊 基本解釋

● 蹊

qī ㄑㄧ《廣韻》胡雞切,平齊匣。支部。


  1. 小路。亦泛指道路。《莊子•馬蹄》:「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
  2. 踐踏。《左傳•宣公十一年》:「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
  3. 足跡。《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
  4. 路線;途徑。《荀子•勸學》:「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
  5. 同「徯」。等待。《説文•彳部》:「徯,待也。蹊,徯或从足。」
  6. 同「𧧹」。《集韻•薺韻》:「𧧹,《説文》:『待也。』或作蹊。」

● 蹊

xī ㄒㄧ


  1. 〔蹊蹺)也作「蹺蹊」。奇怪;可疑。《朱子語類•論語八》:「仁者之過,只是理會事錯了,無甚蹊蹺。」

英語 footpath, trail; track

德語 Fußpfad, Fußweg (S)​,Fussweg (S)

法語 sentier pour piéton

【漢典】

蹊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蹊 xī

名

(1) (形聲。從足,奚聲。本作徯。本義:等待)

(2) 小路。亦泛指路 [footpath;road]

蹊,道也。——《廣雅》

步所由道曰蹊。——《釋名》

是以間介無蹊。——馬融《長笛賦》

不識蹊之所由。——張衡《思玄賦》

罾繳充蹊,坑阱塞路。——《三國演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孟子》

黃四娘家花滿蹊。—— 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都邑蹊道居仟一。——《商君書·算地》

(3) 又如:蹊磴(山路上的石級);蹊路(小路,狹路)

(4) 路線;途徑 [route;way]。如:蹊徑;蹊隧(門徑,門路)

詞性變化


◎ 蹊 xī

動

(1) 踐踏 [tread on;trample under foot]

牽牛以蹊人之田。——《左傳·宣公十一年》

(2) 又如:蹊踐(踐踏);蹊田(踐踏田禾);蹊田奪牛(喻指罪輕罰重,從中謀利)

(3) 另見 qī

常用詞組


蹊徑

基本詞義


◎ 蹊 qī

另見 xī

常用詞組


蹊蹺
 
【漢典】

蹊 國語辭典

蹊ㄒㄧxī
名
  1. 小路。如:「幽蹊」、「荒蹊」。《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太史公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

【漢典】
【酉集中】【足】 蹊·康熙筆画:17 ·部外筆画:10

蹊 《康熙字典》

【酉集中】【足】 蹊·康熙筆画:17 ·部外筆画:10

【廣韻】胡雞切【集韻】【韻會】【正韻】弦雞切,𠀤音奚。【博雅】徑道也。【釋名】步所用道曰蹊。蹊,係也。射疾則用之,故還係于正道也。【左傳·宣十一年】牽牛以蹊人之田。【註】徑也。【孟子】山徑之蹊閒。【史記·李將軍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又與徯通。【禮·月令】塞徯徑。【集韻】或又作𤲺。

又【集韻】戸禮切。與徯同。待也。

【漢典】
【卷二】【彳】

↳徯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蹊」字頭,请參考「徯」字:)
【卷二】【彳】
《說文解字》

待也。从彳奚聲。蹊,徯或从足。胡計切

《說文解字注》

(徯)待也。孟子引書徯我后,趙曰:徯,待也。从彳奚聲。胡計切。十六部。按書孟音義、廣韵、玉篇、集韵、說文篆韵諩皆上聲。疑胡計誤。

(蹊)徯或从足。左傳:牽牛以蹊人之田。孟子:山徑之蹊。月令:塞徯徑。凡始行之以待後行之徑曰蹊,引伸之義也。今人畫爲二字,音則徯上蹊平,誤矣。

【漢典】

蹊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ɕʰi˥; ɕi˥ 唐代读音 hei日语读音 KOMICHI WATARU韩语罗马 HYEY现代韩语 혜

客家话 [海陆腔] hi1 [客英字典] hi1 kai1 [台湾四县腔] hi1 [梅县腔] hi2 [宝安腔] hi1 [客语拼音字汇] hi1 hi1粤语 hai4潮州话 hi5 ki1

近代音 曉母 齊微韻 平聲陽 奚小空;中古音 匣母 齊韻 平聲 奚小韻 胡雞切 四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匣母 齊部 ;王力系统:匣母 支部 ;

吴语 闽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蹊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徯」 說文‧彳部「蹊」
「蹊」 說文或體
說文小篆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徯
𤲺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桼(qi1)
    2. 缉(qi1)
    3. 墄(qi1)
    4. 倛(qi1)
    5. 悽(qi1)
    6. 七(qi1)
    7. 傶(qi1)
    8. 𠔶(qi1)
    9. 慼(qi1)
    10. 棲(qi1)
    11. 凄(qi1)
    12. 沏(qi1)
    13. 㜎(xi1)
    14. 礂(xi1)
    15. 奚(xi1)
    16. 厀(xi1)
    17. 誒(xi1)
    18. 蠵(xi1)
    19. 錫(xi1)
    20. 恓(xi1)
    21. 憘(xi1)
    22. 覡(xi1)
    23. 碏(xi1)
    24. 嬆(xi1)
同部首
    1. 躂
    2. 踕
    3. 蹂
    4. 䠏
    5. 踗
    6. 躔
    7. 踟
    8. 躍
    9. 躪
    10. 跻
    11. 跊
    12. 䟻
同筆畫
    1. 䙝
    2. 礅
    3. 镦
    4. 豳
    5. 斂
    6. 曒
    7. 獮
    8. 鍒
    9. 䌘
    10. 䩬
    11. 黚
    12. 䳍
小學古詩詞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唐·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