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耐
- 同「耏」。剃除頰須。古代的一種輕刑。《漢書•高帝紀下》:「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請之。」
- 禁得起;受得住。《荀子•仲尼》:「能耐任之,則慎行此道也。」
- 適宜;相稱。唐高適《廣陵別鄭處士》:「溪水堪垂釣,江田耐插秧。」
- 願意;寧願。唐岑參《郡齋南池招楊轔》:「閒時耐相訪,正有牀頭錢。」
- 同「奈」。無奈;奈何。唐杜甫《七月三日戲呈元二十一曹長》:「亭午減汗流,北鄰耐人聒。」
- 方言。你。《海上花列傳》第一回:「耐還有個令妹。」
● 耐
- 「能」的古字。《禮記•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
英語 endure, bear; resist; patient
德語 unerträglich sein, nicht im Stande sein
法語 supporter,endurer
耐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從而,從寸。而亦聲。「而」指面頰,「寸」指法度,刑法。在面頰上施刑罰,指剃鬚。字本作「耏」。從而,從彡。本義:古時一種剃掉鬍鬚兩年的刑罰)
(2) 同本義 [shave whiskers]
耏,罪不至耏也。——《說文》。按,不剃髮也。
耏以上請之。——《漢書·高帝紀》。應劭注:「輕罪不至於耏,完其耏鬢。故曰耏。」
耐罪亡命。——《後漢書·高帝紀》。注:「耐,輕刑之名。一歲刑爲罰作,二歲刑以上爲耐。」
耏,多須貌。——《後漢書·章帝紀》注
從事有亡,卒歲得,可論?耐。——《睡虎地秦墓竹簡》
又如:耐罪(古代剃去鬢須的刑罰。耐,同「耏」)
(3) 忍耐;忍受。引申爲容忍 [be able to bear]
能耐任之則慎行此道也。——《荀子·仲尼》
耐以上。——《漢書·文帝紀》
此物性不耐寒。——《齊民要術·種椒》
華鬢不耐秋。——李白《古風五十九首》
又如:耐痛(能忍受疼痛);耐辱(能忍受屈辱);耐靜(忍受寂寞,安於清靜)
(4) 禁得起 [be able to endure;bear]
秦兵耐苦戰。—— 唐· 杜甫《兵車行》
又如:耐旱(經得起乾旱);耐事(經得起得失、榮辱等人事之變);耐酸(能經受清寒困苦);耐實(牢固)
(5) 適宜;相稱 [match;suit]
青春復隨冠冕入,紫禁正耐煙花繞。——唐· 杜甫《洗兵馬》
(6) 挨,拖延 [delay]。
如:別急,耐一會兒
(7) 同「奈」。無奈;奈何 [do sth.to a person]
亭午減汗流,北鄰耐人聒。——唐· 杜甫《七月三日…呈元二十一曹長》
又如:耐何(奈何。猶對付、應付)
常用詞組
耐 國語辭典
-
忍受、承受。如:「忍耐」、「吃苦耐勞」。南唐·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詞:「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
經久、持久。如:「耐穿」、「耐用」。
-
古代的一種刑罰。只剃去鬢鬚而不剃髮的輕刑。《漢書·卷一·高帝紀下》:「春,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請之。」
-
本事。如:「能耐」。
【廣韻】【集韻】【韻會】𠀤與耏同。【說文】耏,或从寸。【前漢·高帝紀】令郞中有罪耐以上請之。【註】應劭曰:輕罪不至于髠,完其耏,故曰耏,古耐字,从彡,髮膚之首也。蘇林以爲法度字皆从寸,後改如是,音若能。如淳曰:耐,猶任也。任其事也。師古曰:依應氏之說。耐當音而,如氏之解,則音乃代反,其義亦兩通。耐謂頰旁毛也。功臣侯表,宣曲侯通,耏爲鬼薪,則應氏之說斯爲長矣。
又【廣韻】耐,忍也。【荀子·仲尼篇】能耐任之。【註】忍也。
又【集韻】【正韻】𠀤奴登切,音能。能或作耐。【禮·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註】耐,古能字。
又【類篇】熊屬。◎按宋祁漢書高帝紀註云:古者能字皆作耐字,後世以三足之能爲能,故今人書能無有作耐字者。
罪不至髡也。从而从彡。耐,或从寸。諸法度字从寸。奴代切文二 重一
(耏)罪不至髡也。罪當作辠。高帝紀:今郞中有罪耐以上請之。應劭曰:輕罪不至於髡,完其耏鬢,故曰耏。古耏字从彡,髮膚之意也。杜林以爲法度之字皆从寸,後改如是。言耐罪以上皆當先請也。耐音若能,按耐之罪輕於髡。髡者,
𩮜髮也。不
𩮜其髮,僅去須鬢是曰耐,亦曰完。謂之完者,言完其髮也。㓝法志曰:當髡者,完爲城旦舂。王粲詩:許歷爲完士,一言猶敗秦。江遂曰:漢今謂完而不髡曰耐,然則應仲遠言完其耏鬢,正謂去而鬢而完其髮耳。从彡而,而亦聲。彡拭畫之意,此字从彡而,彡謂拂拭其而去之。會意字也。而亦聲,當如之切。一部。大徐奴代切。非是。
(耐)或从寸,諸法度字从寸。此爲罪名法度之類,故或从寸也。應仲遠高帝紀注:意謂耏卽而鬢字,用爲耏罪字。至杜林以後乃改从寸作耐。許說不如是。耐,漢人叚爲能字。本如之切,後變音奴代切。古音能讀如而,今音耐能皆奴代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