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 數目。最小的正整數。如:一加一等於二。《漢書•律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萬也。」
- 序數。第一。《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 相同;一樣。如:長短不一;一視同仁。《詩•曹風•鳲鳩》:"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 全;滿。如:一身是膽;一屋人。《左傳•宣公十四年》:「謀人,人亦謀己;一國謀之,何以不亡?」
- 統一;一致。《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純一;純正。《易•繫辭下》:「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 專一。《書•大禹謨》:「惟精惟一。」
- 少許。《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每;各。如:分為三隊,一隊十人;一人十份。宋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絶》之七:「一年一度遊山寺,不上靈巖即虎邱。」
- 另;又。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蜀無兔鴿》:「娑羅樹一名菩提……黄桃一名金桃。」
- 單獨。南朝梁蕭統《示雲麾弟》:「爾登陟兮一長望,理化顱兮忽憶予。」
- 均;平。《荀子•成相》:「事業聽上,莫得相使一民力。」
- 協同。《書•大禹謨》:「爾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勳。」
- 相當於「某」。如:一天,天下著大雨。《京本通俗小説•碾玉觀音》:「且説朝廷宫裏,一日到偏殿看玩寳器,拿起這玉觀音來看。」
- 哲學用語。。 1.指萬物的本源,「道」。《莊子•天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2.指由「道」派生的原始渾沌之氣。《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指自身。《老子》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 工尺譜記音符號之一,表示音階上的一級。《宋史•樂志十七》:「夾鍾、姑洗用『一』字。」
- 副詞。 1.都;一概。《詩•邶風•北門》:「政事一埤益我。」 2.乃;竟然。《吕氏春秋•知士》:「静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此乎!」 3.一旦;一經。《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4.忽而。《左傳•成公八年》:「七年之中,一與一奪,二三孰甚焉!」 5.甚;極。《莊子•大宗師》:「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顔)回一怪之。」 6.表示時間的短暫或前後動作的緊接。《儒林外史》第一回:「不想一見如故,就留着住了幾個月。」 7.表示突然的動作或現象。如:甩手一走;眼前一黑。《紅樓夢》第二十九回:「黛玉將頭一扭道:『我不稀罕。』」 8.用在重疊的動詞之間,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是嘗試性的。如:笑一笑;看一看;嘗一嘗。《儒林外史》第四回:「外邊有個書辦回話,弟去一去就來。」 9.事物有幾個方面,指其中的某個方面。《論語•里仁》:「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連詞。相當於「或」。《莊子•應帝王》:「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 助詞。表示加強語氣。《戰國策•燕策一》:「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 姓。《萬姓統譜•質韻》:「一,見《姓苑》。」
英語 one; a, an; alone
德語 eins (1) (Num),Radikal Nr. 1 = eins (1),sobald (Adv)
法語 1 (nombre),un
一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數
(1) (指事。「一」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數詞。大寫作「壹」。最小的正整數。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數量)
(2) 同本義 [one]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說文》
一也者,萬物之本也。——《淮南子·詮言》
抱一而天下試。——《老子》
故一人有事於四方。——《書·君奭》。傳:「天子也。」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爲天下笑。——漢·賈誼《過秦論》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劉皇后聽信宦官誣告,殺死大臣郭崇韜,時謠言紛起,人心惶惶。屯駐在貝州(現河北省清河縣)的軍人皇甫暉勾結黨羽作亂,擁立指揮使趙在禮爲帥,攻入鄴都(現河南省安陽市)。邢州(現河北省邢臺市)、滄州駐軍相繼作亂。)——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又如:一境(一個地方);一絲(一根蠶絲);一碗水往平處端(辦事公正不偏袒);一拳正打在心窩(一下說到要害處);一人做一人當(敢做就敢於承認,絕不連累別人);一客不煩二主(託一人能辦的事,就不再打擾第二個人);一動不如一靜(動不如靜好);一言抄百語(總而言之);一緣一會(天緣湊合);一路功名(仕途順利,官運亨通);一盤一盒(禮物);一清如水(靜悄悄地沒有人影);一毫不爽(一點不差);一息懨懨(疾病纏身,氣息微弱)
(3) 序數的第一位 [first]
一戰而舉鄢、郢。(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國的重要城市鄢、郢。一戰,第一戰。指楚頃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攻下楚國的鄢、郢二都的戰爭。舉,攻下。鄢,地名,在今湖北省宜城縣境。郢,地名,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境。)——《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又如:一緊二慢三罷休(指先緊後慢、最後不了了之的官場辦事作風);一來二去(經過一段時間的周折);一品鍋(一種裏面雜放雞鴨魚肉、山珍海味的「砂鍋」);一甲(科舉殿試第一至第三名,賜進士及第);一更;一品(猶言一等;第一等);一等一(第一等中的第一名)
(4)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數以外的零頭 [odd]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傳》
又如:一腳(動物身體的四分之一,一條腿的部分);丈一、丈二;百一;一份(整體分爲若干份的一部分);一杆子(方言。猶言一部分);一得(得到一件或一個);一端(指物件的一頭)
(5) 表示動作一次或短暫 [single;only one]
一至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初一交戰。——《資治通鑑》
撫尺一下。——《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又如:一拿一個着(一下子就拿住);一氣一個死(氣得要命);一忽覺轉(一覺醒來);一時半霎(指時間極短);一個眼閃(一會兒工夫);一之爲甚(一次已經過分了。用來勸人不要重犯錯誤)
(6) 某一個 [certain]。
如:忽見一個從前方來;一天;一次;一夜(指某夜);一能(某一項專長或技能)
(7) 每;各 [every time;each]。
如:一桌十人;一日三餐
(8) 另;又 [another]。
如:蟬一名知了
詞性變化
形
(1) 全;滿 [whole;full]
一肌一容(一:全部。指宮女的整個肌膚容貌)。——唐·杜牧《阿房宮賦》
傳一鄉。——宋·王安石《傷仲永》
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長煙一空。
歡動一城。——明·高啓《書博雞者事》
通計一舟。——明·魏學《核舟記》
又如:一罟(全部;一點不留);一是(全賃);一憑(任憑;完全憑仗);一抹(全部);一聽(聽任);一劃(一派);一牀(全部[樂器]);一力(竭力);一創(整個);一到處(到處;四處);一條提(全部;統統);一抹光(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一到處(遍地裏);一肩兒(所承擔的全部責任)
(2) 相同;一樣 [same]。
如:一個稿子(一模一樣);一便價(一式的;一律的);一似(好像;似同);一同(相同;一樣);一理(同一準則)
(3) 齊一;聯合 [joint;combined]。
如:一繳過兒(一起);一搭兒(一答裏。一起;一塊兒);一閤兒(一同;一起);一就(一併;一起);一心(同心;齊心);一堆(一起;一塊);一淘(一道;一路);一派(一齊);一體(一起;一塊)
(4) 統一 [unified;unitary]
以一中外之心,以色覬覦之望。——《子謙全傳》
六王畢,四海一。——杜牧《阿房宮賦》
又如:一正(統一法度政令);一匡(使得到匡正);一法(統一的法令);一是(猶言統一的標準);一量(統一度量);一統天下(統一全國)
(5) 專一 [single-minded;concentrated]
用心一也。——《荀子·勸學》
又如:一德無暇(一心一意,沒有一點虛情假意);一心一計(一心一意)
(6) 純一不雜 [pure]。
如:一青(猶純青);一抹黑(形容一團漆黑);一純(心地純一)
(7) 獨 [single;alone]。
如:一目(獨眼);一取(獨取);一眼(一隻眼睛。特指獨存一眼);一尊(獨尊)
副
(1) 都,一概 [all]
一匡天下。——《史記·貨殖列傳》
又如:一劃(一律);一回(一概);一弄(一切;全體);一抹光(全都包括在內);一往(一概;一律);一括(猶言總括);一是(一概)
(2) 很;甚 [very]。
如:一無性天(非常虛僞);一力價(極力地);一撮兒(極其;百般)
(3) 始終 [straight;always;all along]。
如:一象(一像。一向;從來);一起(一向;向來);一行(一向;一直);一了(一直;從來);一往(猶一向)
(4) 一經 [once;in case]
誠一開口。——《史記·魏公子列傳》
俗之一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黃鶴一去不復返,——唐·崔顥《黃鶴樓》
祿山一出。——宋·蘇軾《教戰守》
一出門。——《聊齋志異·促織》
又如:一膺新命(一旦接受朝廷的任命);一覺(一旦);一頭(一旦);一投(方言。一等到;一旦)
(5) 猶一一 [one by one;one affer another]。
如:一略數(謂一一略舉);一聽(一一傾聽)
名
初次,第一次;開始 [first;begin]。
如:一箭上垛(比喻旗開得勝,首次就達到目的);一生人(初次賣做奴婢的女子);一頭裏(原來;起先);一成(初次製成的);一回生(初見陌生);一見如舊(一見如故。初次相見意氣相投,有如故交);一初(開始;起初);一徵(初次征戰);一聽(初聽)
常用詞組
一 國語辭典
-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
概括。如:「一般來說」。
-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𠀤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𠛬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又均也。【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又誠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又正一。【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又一一。【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韓愈詩】一一欲誰憐。【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又【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又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又三一。【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又尺一,詔版也。【後漢·𨻰蕃傳】尺一選舉。【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又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又姓,明一炫宗。
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又一二三作壹貳叄。【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史記·禮書】總一海內。【前漢·霍光傳】作總壹。【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又【韻補】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又叶弦雞切,音兮。【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于悉切
(一)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漢書曰:元元本本。數始於一。凡一之屬皆从一。一之形,於六書爲指事。凡云凡某之屬皆从某者,自序所謂分别部居,不相襍廁也。爾雅、方言所以發明轉注假借。倉頡、訓纂、
𣶢熹及凡將、急就、元尙、飛龍、聖皇諸篇,僅以四言七言成文。皆不言字形原委,以字形爲書。俾學者因形以考音與義,實始於許,功莫大焉。於悉切。古音第十二部。○凡注言一部、二部,以至十七部者,謂古韵也。玉裁作六書音均表,識古韵凡十七部。自倉頡造字時至唐虞三代秦漢,以及許叔重造説文曰某聲,曰讀若某者,皆條理合一不紊,故旣用徐鉉切音矣。而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幾部,又恐學者未見六書音均之書,不知其所謂,乃於説文十五篇之後,附六書音均表五篇,俾形聲相表裏,因耑推究,於古形、古音、古義可互求焉。
(弌)古文一。凡言古文者,謂倉頡所作古文也。此書法後王,尊漢制,以小篆爲質,而兼錄古文、籒文。所謂今敘篆文,合以古籒也。小篆之於古,籒或仍之,或省改之。仍者十之八九,省改者十之一二而已。仍則小篆皆古、籒也,故不更出古、籒。省改則古、籒非小篆也,故更出之。一二三之本古文明矣,何以更出弌弍弎也,葢所謂卽古文而異者,當謂之古文奇字。
一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ji˥ 唐代读音 *qit qit日语读音 HITOTSU HITOTABI HAJIME韩语罗马 IL现代韩语 일越南语 nhất
客家话 [沙头角腔] jit7 [客语拼音字汇] yid5 [海陆腔] rit7 [宝安腔] jit7 [客英字典] jit7 [台湾四县腔] jit7 [梅县腔] jit7 [东莞腔] jit7 [陆丰腔] jit7粤语 jat1潮州话 zêg8(chêk) ig4(ik)【揭阳】êg4
近代音 影母 齊微韻 入聲作上聲 一小空;影母 齊微韻 入聲作去聲 逸小空;中古音 影母 質韻 入聲 一小韻 於悉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影母 屑部 ;王力系统:影母 質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