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jù

ㄐㄩˋ

部首 耳

部外 8

總筆畫 14

𨞮 𨛿 𧅞 𦖏 𦕦 鄹 焣 𨈦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805A

上下結構

1221115432333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bcti|bciu

sehho

cexg

17232

拼音 jù

注音 ㄐㄩˋ

部首 耳 部外 8總筆劃 14

基本區 805A筆順 12211154323334

常 通 標

聚 基本解釋

● 聚

jù ㄐㄩˋ


  1. 會合,集合:~合。~會。~積。~集。~談。~攏。~齊。~餐。歡~一堂。物以類~。凝~。~沙成塔。

英語 assemble, meet together, collect

德語 sich versammeln, zusammentreffen, zusammenkommen (V)​,erfassen, sammeln (Num)​,poly (Num, Chem)

法語 se réunir

【漢典】

聚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聚 jù

名

(1) (形聲。小篆,下面是三個人,表示人多;上面的「取」,作聲符。本義:村落)

(2) 同本義 [village]

聚,會也。——《說文》。按,邑落曰聚,今曰邨,曰鎮,北方曰集皆是。

一年而所居成聚。——《史記·五帝紀》

聚曰序。——《史記·平帝紀》

所止聚落化其德。——《後漢書·王扶傳》。注:「小於鄉曰聚。」

鄉聚裏中人哀而救之。——劉向《說苑》

禹無十戶之聚,以王諸侯。—— 枚乘《上書諫吳王》

又如:聚落(村落裏邑,人羣聚居的地方)

(3) 衆;集團;一夥 [group]

我是以有輔氏之聚。——《左傳·成公十三年》

陳人恃其聚。——《左傳·哀公十七年》

又如:聚觀(羣聚觀看);聚口(猶齊聲)

(4) 地名 [Ju city]。在今山西省絳縣東南

詞性變化

◎ 聚 jù

動

(1) 會合;聚集 [assemble;flock together;gather;get together]

而發於衆心之所聚。——《管子·君臣上》

聚室而謀日。——《列子·湯問》

以王命聚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鳴鑼聚衆。——《廣東軍務記》

聚至百有餘鄉。

又如:聚散浮生(指人生聚散無定。浮生:人活着的時候是虛浮無定的);聚麀之誚(比喻和不三不四的女人鬼混在一起,遭人恥笑。麀:母鹿,泛指母獸);聚寇(聚集起來的盜寇)

(2) 積蓄,累積 [accumulate]

聚菽粟。——《墨子·尚賢中》

我今將畜積並聚之於倉廩。——《荀子·王制》

又如:聚沙成塔;聚米(堆積米粒做成模型以說明軍事形勢,運籌決策;米堆。形容矮小);聚貨(聚集貨物)

(3) 徵集 [collect]

太醫以王命聚之。——柳宗元《捕蛇者說》

(4) 使民衆聚居 [assemble;dwell in groups]

大叔完聚。(完;修好城牆。)——《左傳》

常用詞組


聚寶盆聚變聚餐聚餐聚賭聚光聚光燈聚合聚會聚夥聚積聚集聚殲聚焦聚居聚斂聚攏聚齊聚散聚談聚頭聚晤聚議聚義聚飲聚衆
【漢典】

聚 國語辭典

聚ㄐㄩˋjù
動
  1. 集合、會合。如:「物以類聚」。《易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吳句餘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於其舊。」

  2. 堆積、蓄積。如:「聚沙成塔」。《荀子·王制》:「我今將畜積并聚之於倉廩。」《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埶。」

  3. 徵收、搜括。《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名
  1. 村落。《史記·卷一·五帝本紀》:「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唐·張守節·正義:「聚,謂村落也。」漢·王襃〈僮約〉:「往來市聚,慎護姦偷。」

  2. 人群。《左傳·成公十三年》:「虔劉我邊陲,我是以有輔氏之聚。」晉·杜預·注:「聚,眾也。」

  3. 積蓄。《左傳·哀公十七年》:「楚白公之亂,陳人恃其聚而侵楚。」

【漢典】
【未集中】【耳】 聚·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8

聚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耳】 聚·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8

【唐韻】【正韻】慈庾切【集韻】【韻會】在庾切,𠀤徐上聲。【說文】會也。【易·乾卦】君子學以聚之。【禮·檀弓】聚國族於斯。【前漢·高帝紀】五星聚于東井。【管子·君臣篇】是以明君順人心,安情性而發於衆心之所聚。【註】聚謂所同歸凑也。

又【玉篇】斂也。【禮·樂記】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周禮·地官·稍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疏】聚是縣四百里,都五百里中畜聚之物。

又居也,邑落也。【史記·五帝紀】一年而所居成聚。【註】聚謂村落也。

又【秦本紀】幷諸小鄕聚,集爲大縣。【註】萬二千五百家爲鄕聚。【前漢·平帝紀】鄕曰庠,聚曰序。【註】張晏曰:聚,邑落名也。師古曰:聚,小于鄕。

又積也。【禮·月令】孟冬之月,命有司循行積聚,無有不斂。

又【管子·正篇】會民所聚曰道。【註】聚謂衆所宜。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六材旣聚,巧者和之。【註】聚,具也。

又【左傳·莊二十五年】城聚。【註】晉邑。

又【唐韻】才句切【集韻】從遇切【正韻】族遇切,𠀤音𡒍。義同。

又音娵。【史記·歷書】月名畢聚。日得甲子。索隱讀。

又與驟同。【周禮·天官·獸醫註】趨聚之節。【釋文】聚,本一作驟。

又【韻補】叶組救切,音僦。【班固·西都賦】毛羣内闐,飛羽上覆。接翼側足,集禁林而屯聚。

 

【漢典】
【卷八】【㐺】

聚 《說文解字》

【卷八】【㐺】
《說文解字》

會也。从乑取聲。邑落云聚。才句切

《說文解字注》

(聚)會也。公羊傳曰:會猶冣也。注云:冣,聚也。按冖部曰:冣,積也。積以物言,聚以人言,其義通也。古亦叚埾爲聚。从㐺取聲。才句切。古音在四部。一曰邑落曰聚。平帝紀:立學官。郡國曰學、縣道邑侯曰校、鄉曰庠、聚曰序。張晏曰:聚,邑落名也。韋昭曰:小鄉曰聚。按邑落,謂邑中村落。

【漢典】

聚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ɕy˥˧ 唐代读音 dzhiò日语读音 ATSUMARU韩语罗马 CHWI现代韩语 취越南语 tụ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ci5 [东莞腔] ci5 [海陆腔] ci6 [陆丰腔] ci6 [沙头角腔] ci5 [客语拼音字汇] qi4 [客英字典] ci5 ci1 [梅县腔] ci5 [宝安腔] ci5粤语 zeoi6

近代音 精母 魚模韻 去聲 聚小空;中古音 從母 麌韻 上聲 聚小韻 慈𢈔切 三等 合口;從母 遇韻 去聲 埾小韻 才句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從母 侯部 ;王力系统:從母 侯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聚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 楷書 楷書 楷書
    「聚」 望1卜 「聚」 睡.為2 「聚」 說文‧㐺部     「聚」
    「聚」 郭.性.53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隸書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𨞮
𨛿
𧅞
𦖏
𦕦
鄹
焣
𨈦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鉅(ju4)
    2. 距(ju4)
    3. 䵕(ju4)
    4. 㬬(ju4)
    5. 倶(ju4)
    6. 忂(ju4)
    7. 巪(ju4)
    8. 㘌(ju4)
    9. 寠(ju4)
    10. 渠(ju4)
    11. 怇(ju4)
    12. 䀠(ju4)
同部首
    1. 耷
    2. 聣
    3. 䏇
    4. 聶
    5. 耽
    6. 耺
    7. 耴
    8. 聹
    9. 聆
    10. 聁
    11. 聫
    12. 聽
同筆畫
    1. 銓
    2. 綝
    3. 槊
    4. 緂
    5. 㷭
    6. 㜟
    7. 漈
    8. 榴
    9. 蔴
    10. 䦘
    11. 摽
    12. 慴
小學古詩詞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宋·王观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初中古詩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先秦·列御寇 列子《愚公移山》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元·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