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tí

ㄊㄧˊ

部首 糸

部外 9

總筆畫 12

繁體 緹

緹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7F07

左右結構

55125111213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xjgh

vmamo

zkai

26181

拼音 tí

注音 ㄊㄧˊ

部首 糸 部外 9總筆劃 12

基本區 7F07筆順 551251112134

標

缇 基本解釋

● 緹

(緹)

tí ㄊㄧˊ


  1. 橘紅色:~衣(古代騎士的服裝)。~帷。~騎(帝王出巡時護衛的騎兵,後指逮捕犯人的騎兵)。

英語 reddish color, red, brown

法語 soie rouge orangée

【漢典】

缇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緹

緹 tí

形

(1) (形聲。從糸( mì),是聲。本義:紅黃色,丹黃色)

(2) 同本義 [oranged red]

緹,帛丹黃色。——《說文》

緹,赤也。——《廣雅》

緹十重。——《後漢書·應劭傳》。注:「赤色繒也。」

赤緹用羊。——《周禮·草人》。注:「縓色也。」

四曰緹齊。——《周禮·酒正》。注:「成而紅赤。如今下酒也。」

爲治齋宮河上,張緹降帷。——《史記·滑稽列傳》

(3) 又如:緹衣(指武士的服裝。因衣色丹黃而稱之);緹帷(橘紅色的絹制帳幕);緹齊(酒名。因其色呈橘紅而得名);緹騎(秦設中尉,漢武帝更名執金吾。以其爲著橘紅色衣裝的騎兵,故稱之);緹幔(橘紅色的帷幕)。特指古代軍服的顏色,常用以代指武裝人員

凡兵事,韋弁服。——《周禮》。漢· 鄭玄注:「今時伍伯緹衣,古兵服之遣色。」

詞性變化


◎ 緹

緹 tí

名

(1) 橘紅色的絲織物 [orange silk fabrics]

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爲哀者?」——張溥《五人墓碑記》

(2) 又如:緹(赤色厚繒);緹繡(赤繒與文繡);緹襲(什襲。用赤色繒把物品重重包裹起來)

(3) 莎草的籽實 [seed]

細莖有三棱,實在莖端,其色赤緹,故曰緹矣。——《爾雅》

【漢典】
【未集中】【糸】 緹·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9

↳緹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缇」字頭,请參考「緹」字。)
【未集中】【糸】 緹·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9

【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𠀤音題。【說文】帛丹黃色。【博雅】赤也。【周禮·天官·酒正】辨五齊之名,四曰緹齊。【疏】其色紅赤,故以緹爲名。

又【地官·草人】凡糞種赤緹用羊。【註】緹,縓色也。

又【春官·司服註】今時五伯緹衣,古兵服之遺色。【疏】纁赤之衣,是古兵服赤色遺象。

又【廣韻】他禮切【集韻】土禮切,𠀤音體。義同。

又【集韻】都黎切,音低。天黎切,音梯。義𠀤同。

【漢典】
【卷十三】【糸】

↳緹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缇」字頭,请參考「緹」字:)
【卷十三】【糸】
《說文解字》

帛丹黃色。从糸是聲。衹,緹或从氏。他禮切

《說文解字注》

(緹)帛丹黃色也。謂丹而黃也下文云。縓、帛赤黃色。丹與赤不同者、丹者如丹沙。與赤異。其分甚微。故鄭注草人曰。赤緹、縓色也。酒正五齊。四曰緹齊。注曰。緹者、成而紅赤。若今下酒矣。按紅赤者、赤而白。緹齊不純赤。故謂之紅赤。緹齊俗作醍。見禮運。从糸。是聲。他禮切。十六部。


(衹)緹或作衹。从衣、氏聲也。古氏與是同用。故是聲亦从氏聲。此篆與衣部袛裯之袛大别。其義則彼訓短衣。其音則氐聲在十五部。氏聲在十六部也。按唐石經周易衹旣平。詩衹攪我心。亦衹以異。左傳衹見疏也。論語亦衹以異。以及凡訓適之字皆从衣氏。葢有所受之矣。張參五經文字、經典字畫之砥柱也。衣部曰。衹止移切。適也。廣韵本孫愐唐韵曰。衹章移切。適也。玉篇衣部亦曰。衹之移切。適也。舊字相承可據如是。至集韵云。祇章移切。適也。始从示。然恐轉寫轉刊之誤耳。至類篇則衹祇二文皆訓適。至韵會而从示之祇訓適矣。此其遞譌之原委也。衹之訓適、以其音同在十六部而得其義。凡古語䛐皆取諸字音。不取字本義。皆叚借之法也。攷毛公我行其野傳曰。衹、適也。鄭何人斯箋、論語注曰。衹、適也。服虔左傳襄卄九年解云。衹、適也。王弼注坎卦曰。衹、辭也。顔師古竇嬰傳注曰。衹、適也。此古字古言之存者章章也。自宋以來刊版之書多不省照。衣改從示者不少。學者所宜訂正。錢氏大昕飬新錄乃云。說文無衹字。五經文字承玉篇之誤。未免千慮一失耳。衹譌祇。俗又作秖。唐人詩文用之、讀如支。今則改用只、讀如質。此古今推移之變也。若史記韓安國傳云。禔取辱耳。此用衹之同音字。如周易衹旣平。他家作禔而異其義。要是同音。○顔元孫干祿字書石本祇秖注云。上神祇、巨移反。下適秖、章移反。是則秖字起於唐初。葢六朝俗字。

【漢典】

缇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ʰi˧˥

粤语 tai4潮州话 ti5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缇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重定向至「緹」。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緹」 包2.259「緹」 說文‧糸部「緹」 睡.封21「緹」 「缇」「缇」
「衹」 說文或體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緹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謕(ti2)
    2. 鹈(ti2)
    3. 徲(ti2)
    4. 荑(ti2)
    5. 鯷(ti2)
    6. 绨(ti2)
    7. 鳀(ti2)
    8. 鮷(ti2)
    9. 苐(ti2)
    10. 䣡(ti2)
    11. 媂(ti2)
    12. 䬾(ti2)
同部首
    1. 缲
    2. 缣
    3. 缢
    4. 缱
    5. 纴
    6. 缡
    7. 绐
    8. 缤
    9. 绍
    10. 编
    11. 绤
    12. 绁
同筆畫
    1. 軮
    2. 䌿
    3. 琪
    4. 貼
    5. 䀷
    6. 嗒
    7. 絓
    8. 葌
    9. 尳
    10. 鈁
    11. 惹
    12. 惑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