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bì

ㄅㄧˋ

部首 竹

部外 8

總筆畫 14

箄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7B85

上中下結構

31431425121132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tlgj

hwml

mkan

88221

拼音 bì

注音 ㄅㄧˋ

部首 竹 部外 8總筆劃 14

基本區 7B85筆順 31431425121132

標

箅 基本解釋

● 箅

bì ㄅㄧˋ


  1. 〔~子〕有空隙而能起間隔作用的片狀器具,如「竹~~」、「紗~~」。
【漢典】

箅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箅 bì

名

蒸鍋中的竹屜。後指有空隙而能起間隔作用的器具 [bamboo steamer]

箅,所以蔽甑底者也。從竹,畀聲。——《說文》。按,甑以蒸飯,底有七穿以竹蓆蔽之。

敝箅不能救鹽池之鹼,阿膠不能止 黃河之濁。—— 北周· 庾信《哀江南賦》

常用詞組


箅子
【漢典】

箅 國語辭典

箅ㄅㄧˋbì
名
  1. 平而有孔隙的竹器,墊在鍋底,以便蒸食物之用。《說文解字·竹部》:「箅,所以蔽甑底。」俗稱為「箅子」。

【漢典】
【未集上】【竹】 箅·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8

箅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 箅·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8

【廣韻】博計切【集韻】必計切【正韻】必弊切,𠀤音閉。【廣韻】甑箅也。【說文】蔽也,所以蔽甑底。

又【周禮·考工記註】輪箅,則車行不掉。

又【字彙補】邦爾切,音彼。佛經,迦箅,此云藿香。見【翻譯名義集】。

【漢典】
【卷五】【竹】

箅 《說文解字》

【卷五】【竹】
《說文解字》

蔽也,所以蔽甑底。从竹𢌿聲。必至切

《說文解字注》

(箅)蔽也。此戸護也、門聞也之例。所㠯蔽甑底。甑者、蒸飯之器。底有七穿。必以竹席蔽之米乃不漏。雷公炮炙論云。常用之甑中箅能淡鹽味。煑昆布用弊箅。哀江南賦曰。敝箅不能救鹽池之鹹。从竹。畀聲。必至切。十五部。按廣韵博計切。

【漢典】

箅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pi˥˧

客家话 [海陆腔] bi5 [东莞腔] bi5 [台湾四县腔] bi5 [客英字典] bi5 [宝安腔] bi5 [梅县腔] bi5 [客语拼音字汇] bi4粤语 bai3 bei2 bei3潮州话 bi3

近代音 中古音 幫母 霽韻 去聲 閉小韻 博計切 四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幫母 屑部 ;王力系统:幫母 質部 ;

吴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箅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箅」 說文‧竹部「箅」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箄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㪤(bi4)
    2. 裨(bi4)
    3. 䊧(bi4)
    4. 濞(bi4)
    5. 蔽(bi4)
    6. 旇(bi4)
    7. 紴(bi4)
    8. 皕(bi4)
    9. 痹(bi4)
    10. 躄(bi4)
    11. 弻(bi4)
    12. 禆(bi4)
同部首
    1. 簩
    2. 箬
    3. 筣
    4. 竽
    5. 筽
    6. 䈓
    7. 䉹
    8. 䉰
    9. 䈫
    10. 䇟
    11. 籐
    12. 筲
同筆畫
    1. 蔈
    2. 毃
    3. 䤦
    4. 裵
    5. 䔙
    6. 敶
    7. 㗬
    8. 漁
    9. 凘
    10. 禡
    11. 熔
    12. 儁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