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本義:檄文)
(2) 同本義 [a call to arms in ancient times]
太祖得書,便命移檄。——《英烈傳》
制府檄下。——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設意修詞(「文檄」即檄文。古代用以徵召、曉喻或聲討的文書)。——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奉檄守禦。——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傳檄(傳佈檄文);羽檄(上插鳥羽的古代徵兵軍書)
(4) 泛指信函 [letter]
使君子年善?來檄可求。——王安石《寄丁中允》
詞性變化
動
(1) 用檄文曉諭或聲討 [announce]
按察司行文檄了知縣去。——《儒林外史》
檄其人士,於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顧終不成。——魯迅《墳·摩羅詩力說》
(2) 又如:檄調(行檄調動);檄委(用檄文曉諭、託咐)
常用詞組
檄 國語辭典
古代用於徵召、聲討等的官方文書。《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文選·曹植·白馬篇》:「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用檄文飭令、告知等。《聊齋志異·卷一一·王者》:「於是急檄屬官,設法補解訖。」《儒林外史·第五回》:「湯知縣把這情由細細寫了個稟帖,稟知按察司。按察司行文書檄了知縣去。」
【唐韻】胡狄切【集韻】【韻會】【正韻】狄切,音薂。【說文】下尺書也。【顏師古曰】檄者,以木爲書,長尺二寸,用徵召也。【前漢·申屠嘉傳】爲檄召通。
又有急,則加以雞羽揷之,示速疾也。【史記·漢高紀】以羽檄徵天下兵。
又【韻會】陳彼之惡,說此之德,曉諭百姓之書也。
又曰:檄,皎也,明言此使令皎然而識也。漢《司馬相如·諭巴蜀檄》、魏《陳琳·討曹操檄》皆是。
又【逸雅】檄,激也。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書文也。
又長檄,印封長牒也。【後漢·安帝紀】民窮困道路,欲歸本郡,在所爲封長檄。
又檄櫂直上。【爾雅·釋木】無枝爲檄。
又檄糴,疾貌。【嵆康·琴賦】懰檄糴以奔邀。
又【唐韻】胡敎切,音效。【郭璞·蜜蜂賦】誅戮峻于鈇鉞,招徵速乎羽檄。集不謀而同期,動不安而齊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