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 基本解釋
● 枳
- 木名。指枸橘,又稱臭橘,果實酸苦可入藥。《說文·木部》:「枳,木似橘。」
- 連詞。表示承接,相當於「則」。 《逸周書·小開》:「君枳維國,國枳維都。」
- 古縣名。指戰國楚枳邑,漢置枳縣,在今重慶涪陵區。《戰國策·燕策二》:「楚得枳而國亡。」
- 通「疻」。指傷害。《孔叢子·刑論》:「率過以小罪謂之枳。」
- 阻塞。參見「枳道」。
● 枳
- 通「胑」。指肢體。《管子·侈靡》:「然則貪動枳而得食矣。」
- 〔枳首蛇〕蛇名。簡稱「枳首」。《爾雅·釋地》:「北方有比肩民焉,民迭食而迭望,中有枳首蛇焉。」
英語 trifoliate orange; hedge thorn; (Cant.) a plug
德語 Dreiblättrige Orange (Poncirus trifoliata) (S, Bio),dreiblättrige Zitrone (poncirus trifoliata) (S)
法語 citronnier épineux
【漢典】
枳 詳細解釋
枳 國語辭典
名
-
植物名。芸香料,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多刺,葉柄有翅,三出葉,小葉卵形。春日 開五瓣白色花。果實形小而味酸,不能食,但可入藥,未熟者稱為「枳實」,已熟的稱為「枳殼」,二者性味效用相似,但後者力薄性緩。也稱為「枸橘」、「臭橘」。
-
參見「枳椇」、「枳首」等條。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