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攝
〈動〉
(1) (形聲。從手,聶聲。本義:牽曳)
(2) 同本義 [drag]
攝,引持也。——《說文》
攝車從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3) 又如:攝力(引力);攝弓(張弓注矢作射擊準備);攝水(引水)
(4) 執;持 [hold]
庭實皮,則攝之。——《禮記·聘禮》。注:“右手並執前足,左手並後足也。”
攝少馬茲。——《國語·吳語》
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司馬相如《喻巴蜀檄》
(5) 又如:緊緊攝住孃的手指;攝守(掌管);攝知(執掌)
(6) 拘捕 [arrest]
攝少司馬茲與王士五人。——《國語·吳語》
(7) 輔助、佐助 [assist;help]
朋友攸攝。——《詩·大雅·既醉》
攝,佐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8) 吸引 [attract]
磁石攝鐵,不攝鴻毛。——顧況《廣陵白沙大雲寺牌》
(9) 拍照 [take a photograph of]
攝影紀盛遊,或左亦或右。——鄭澤《壬子秋日鈍庵邀攝影像作詩奉呈》
(10) 假借爲“代”。代理,兼理 [represent]
若王不與祭,則攝位。——《周禮·大宗伯》。注:“代行其祭祀。”
不書即位,攝之。——《左傳·隱公元年》
攝王位。——《禮記·明堂位》。疏:“代也。”
用助祭之服親迎,攝盛也。——《儀禮·士昏禮》注
羊舌鮒攝司馬。——《左傳·昭公十三年》
(11) 又如:攝行(代理執行);攝相(代理宰相);攝位(代理君主行事);攝行(代人處理職務);攝祚(攝政);攝職(代理官職);攝輔(攝政輔佐);攝領(代理);攝選(兼任吏部尚書)
(12) 上臺階時提起長衣 [gather up]
予乃攝衣而上。——蘇軾《後赤壁賦》
(13) 又如:攝齊(提起衣襬)
(14) 治理 [treat]。如:攝事(治事,理事)
(15) 收斂,聚 [converge]
攝緘縢(繩索),固扃鐍(鑰匙),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衆。——清· 黃宗羲《原君》
(16) 又如:攝心(收斂心神);攝念,攝意(收斂心神);攝斂(聚集);攝想(聚精會神地思念)
(17) 整頓;整理 [arrange]
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史記·魏公子列傳》
(18) 又如:攝衣(整飭衣裝);攝衽(整飭衣襟);攝袂(整理衣袖)
(19) 管轄;統領 [govern]。如:攝下(統領部屬);攝統(統轄勇士)
(20) 控制 [control]。如:攝持(護持;控制)
(21) 保養 [maintain]
動無死地,而謂之善攝生。——《韓非子·解老》
(22) 又如:攝護(保護);攝養(保養;養生)
(23) 借貸 [borrow]
冉子攝束帛乘馬而將之。——《禮記·檀弓》
(24) 夾,箝 [tweezers]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論語》
(25) 通“懾”。恐懼,威脅,使懾服 [fear;submit]
不然,則武震以攝威之。——《左傳·襄公十一年》
時屈時伸,弱柔如薄葦,非攝奪也。——《淮南子·汜論》
詞性變化
◎ 攝
〈名〉
緣,邊 [edge]。如:攝服(有緣飾的衣服)
常用詞組
【唐韻】書涉切【集韻】【韻會】【正韻】失涉切,𠀤音歙。【說文】引持也。【左傳·成十六年】請攝飮焉。【魯語】其爲後世昭前之令聞也,使長監於世,故能攝固,不解以久。【前漢·張耳
𨻰餘傳】吏嘗以過笞餘,餘欲起,耳攝使受笞。
又收斂也。【詩·大雅】朋友攸攝,攝以威義。【疏】相攝斂而佐助之以威儀之事也。【莊子·胠篋篇】攝緘縢,固扃鐍。【註】攝,猶結也。
又整飭也。【儀禮·士冠禮】再醮攝酒。【疏】更撓攪添益,整頓示新也。【史記·荆軻傳】吾曩者目攝之。【註】怒視以攝整之也。
又總也,兼也,代也。【禮·喪服小記】士不攝大夫。【疏】士喪無主。不敢使大夫兼攝爲主也。
又【曾子問】卿大夫士,從攝主,北面于西階南。【註】攝主上卿,代君聽國政。【左傳·成二年】攝官承乏。一曰假也。【禮·檀弓】伯高之喪,冉子攝束帛乗馬而將之。【註】攝猶貸也。
又錄也,追也,捕也。
又讋服也。【前漢·霍去病傳】攝讋者弗取。【註】謂振動失志氣者,則赦也。
又龜名。【爾雅·釋魚】三曰攝龜。
又【唐韻】奴協切【集韻】【韻會】諾協切,𠀤音敜。亦持也。一曰安也,靜謐貌。【前漢·嚴助傳】天下攝然,人安其生。
又【集韻】質涉切,音慴。曲折也。一曰龜名。
又詰叶切,音篋。【爾雅註】攝龜,小龜也,腹甲曲折,能自張閉,江東呼爲陵龜。郭璞說。
又色甲切,音霎。與翣同。【楚語】屛,攝之位。【註】屛,屛風也。攝形如今要扇,皆所以分別尊𤰞,爲祭祀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