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辟
- 法,法度。《詩•大雅•板》:「民之多辟,無自立辟。」
- 特指刑法。《書•君陳》:「殷民在辟。」
- 罪,罪行。《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質,貳乃辟也。」
- 懲罰。《書•君陳》:「辟以止辟,乃辟。」
- 治,治理。《書•金滕》:「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
- 取法,效法。《逸周書•祭公》:「天子自三公上下辟于文武,文武之子孫大開方封于下土。」
- 天子,國君。《書•洪範》:「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 古稱官吏。《文選•張衡〈西京賦〉》:「正殿路寢,用朝羣辟。」
- 古代祭祀時妻對夫死後的稱呼。《禮記•曲禮下》:「夫曰皇辟。」
- 大。《尸子•廣澤》:「天、帝、后、皇、辟、公、弘、廓、宏、溥、介、純、夏、幠、冢、晊、昄,皆大也。十有餘名,而實一也。」
- 明,彰明。《詩•大雅•抑》:「辟爾為德,俾臧俾嘉。」
- 召,徵召。《管子•輕重乙》:「辟之以號令,引之以徐疾。」
- 功作章程。《周禮•地官•鄉師》:「以考司空之辟,以逆其役事。」
- 績麻。《孟子•滕文公下》:「彼身織屨,妻辟纑,以易之也。」
- 除。 ①芟除;掃除。《詩•大雅•皇矣》:「啓之辟之,其檉其椐。」 ②屏除;排除。《周禮•秋官•士師》:「王燕出入,則前驅而辟。」
- 批駁,駁斥。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辟邪説,難壬人,不為拒諫。」
- 一種寄生蟲名。宋唐慎微《證類本草•蟲魚中品(寄居蟲)》:「(寄居蟲),南海一種,似蜘蛛,入螺殻中負殻而走,一名辟,亦呼寄居,無别功用也。」
- 「襞」。折疊。《文選•張協〈七命〉》:「乃鍊乃鑠,萬辟千灌。」
- 閉合;聚合。《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夫悍藥入中,則邪氣辟矣。」
- 通「避」。《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
- 通「嬖」。寵倖;偏愛。《荀子•儒效》:「事其便辟,舉其上客,
𠌼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
- 通「蹙」。腳病。《荀子•正論》:「不能以辟馬毁輿致遠。」
- 通「壁」。 ①星名。《禮記•月令》:「仲冬之月,日在斗,昏,東辟中。」 ②牆壁。《逸周書•時訓》:「小暑之日,溫風至。又五日,螅蟀居辟。」 ③壁壘。《左傳•成公二年》:「齊侯以為有禮。既而間之,辟司徒之妻也。」
- 通「璧」。《詩•大雅•靈臺》:「於論鼓鐘,於樂辟廱。」
- 通「臂」。手臂。《墨子•備城門》:「城上二步一渠,渠立程,丈三尺,冠長十丈,辟長六尺。」
- 姓。
● 辟
- 開墾,開拓。《詩•大雅•江漢》:「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
- 偏僻;幽僻。《漢書•薛宣傳》:「而粟邑縣小,辟在山中。」
- 開。 ①打開。《儀禮•士喪禮》:「主人即位,辟門。」 ②開鑿墓藏。《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冬十月,孟氏將辟,藉除於臧氏。」
- 開發。《管子•五行》:「春辟勿時,苗足本。」
- 周圍。《靈樞經•腸胃》:「廣陽傳脊以受回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
- 鄙陋。《左傳•哀公七年》:「魯弱晋而遠吴,馮恃其衆,而背君之盟,辟君之執事,以陵我小國。」
- 邪僻;不老實。《論語•先進》:「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噫。」
- 旁側。《左傳•莊公二十一年》:「鄭伯享王于闕西辟,樂備。」
- 偏:《禮記•大學》:「所謂齊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 斜,傾斜。《禮記•曲禮上》:「負劍辟咡詔之。」
- 小。《吕氏春秋•審時》:「厚糠多粃,
𢈩辟米,不得恃定熟,卬天而死。」
- 方言。對地位低下者或商人的賤稱。《方言》卷三:「南楚凡駡庸賤謂之田儓……或謂之辟。辟,商人醜稱也。」
- 一種捕捉鳥獸的工具。也作「繴」。《墨子•非儒下》:「盗賊將作,若機辟將發也。」
- 比喻陷害人的圈套。《楚辭•九章•惜誦》:「設張辟以娱君兮,願側身而無所。」
- 半。《廣雅•釋詁四》:「辟,半也。」
- 透徹。如:精闢。
- 通「椑」。內棺,貼身之棺。《左傳•哀公二年》:「桐棺三寸,不設屬辟。」
- 通「譬」。 ①譬喻,比方。《墨子•小取》:「辟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 ②知曉,明白。《禮記•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者,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 通「擗」。捶胸。《詩•邶風•柏舟》:「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 通「擘」。剖分。《禮記•喪大記》:「絞一幅為三,不辟。」
- 通「甓」。磚。《漢書•尹賞傳》:「修治長安獄,穿地方深各數丈,致令辟為郭。」
- 通「紕」。用繒彩鑲飾衣帶兩側,也指所鑲的邊緣。《禮記•玉藻》:「而素帶,終辟。」
● 辟
(闢)
- 通「弭」。平息,停止。《禮記•郊特牲》:「祭有祈焉,有報焉,有由辟焉。」
英語 law, rule; open up, develop
法語 roi,monarque,s'engager,repousser,éviter
辟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1) (會意。小篆字形,從卩,從辛,從口。「卩」,音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樣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種刀具。本義:法律,法度)
(2) 同本義 [law]
辟,法也。從卩、從辛,節制其罪也。從口,用法者也。——《說文》
「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聽信。)——《詩·小雅·雨無止》
(3) 君主 [monarch]
辟遏有德。——《漢書·五行志》。注:「天子也。」
皇王(指周武王)維(語氣詞)辟。——《詩經·大雅·文王有責》
又如:復辟
(5) 古稱官吏 [official]
厥辟不辟。——《禮記·坊記》
三卿一長曰辟。——《周書·武順》
正殿路寢,用朝羣辟。——《文選》
(6) 罪,罪行 [crime]
言奇者見疑,行殊者得辟。——《漢書》
詞性變化
動
(1) 通「避」。迴避,躲避 [avoid]
使鹹知王之好惡辟行之。——《周禮·掌交》
秦子樑子以公旗辟於下道,是以皆止。——《左傳·莊公九年》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論語·憲問》
行辟人可也。——《孟子》
不辟死傷。——《荀子·榮辱》
文王之所辟(後作「避」)風雨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高祖嘗(曾經)辟吏。——《史記·張丞相列傳》
又如:辟邪(避免或驅除邪惡)
(2) 徵召來授予官職 [appoint to an official position]
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後漢書·張衡傳》
其它字義
動
(1) 打開,開啓 [open]
主人即位,辟門。——《儀禮•士喪禮》
﹝靈公﹞使鉏麑賊之,晨往,則寢門辟矣。——《國語•晉語五》
又如:辟闔(開合);辟翕(開合);辟門(開門。後比喻廣開賢路,訪求人才);辟面(辟頭。開頭,起首);辟道(開道);
(2) 開辟;開拓 [open up]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國百里,今也日蹙國百里。——《詩•大雅•召旻》
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詩•大雅•江漢》
又如:辟地(開辟疆域);辟土(開拓疆域)
(3) 駁斥 [refute]
辟邪說,難壬人,不爲拒諫。——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又如:辟謠;辟佛(反佛教,駁斥佛理);辟駁(駁斥)
(4) 開墾 [reclaim]
農辟地。——《商君書·弱民》
隙地未盡辟。——清· 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辟田(開墾田地。同辟土);辟治(開發治理);辟除(開墾)
(5) 屏除;驅除 [get rid of;remove;drive out]
舉公義,辟私怨。——《墨子·尚賢上》
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爲爲己。——《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辟邪(屏除邪惡)
詞性變化
形
開闊;寬廣 [wide]
不若從爐塘道,稍迂而路辟。——《徐霞客遊記》
形
(1) 通「僻」。偏僻 [remote;out of-the-way]
秦國辟遠。——《史記·范雎傳》
(2) 邪僻 [evil]
境內之民無辟滛之心。——《商君書·弱民》
常用詞組
辟 國語辭典
-
君主。《書經·洪範》:「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
徵召。《後漢書·卷三五·鄭玄傳》:「靈帝末,黨禁解,大將軍何進聞而辟之。」《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太祖辟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
-
驅除、屏除。如:「辟邪」。《楚辭·屈原·遠遊》:「風伯為余先驅兮,氛埃辟而清涼。」漢·王逸·注:「掃除之也。」明·陳繼儒《李公子傳》:「忽有執公子衣者曰:『願辟人,臣有所言,公子不憶於陵時乎?』」
-
躲開、迴避。《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通「避」。
-
法度、刑法。如:「大辟」。《詩經·大雅·板》:「民之多辟,無自立辟。」漢·毛亨·傳:「辟,法也。」漢·桓寬《鹽鐵論·周秦》:「故立法制辟,若臨萬仞之壑。」
-
荒遠幽隱的地方。《戰國策·秦策一》:「今夫蜀,西辟之國,而戎狄之長也。」《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其霸何也?』」
-
開拓。《詩經·大雅·江漢》:「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通「闢」。
-
排除、駁斥。如:「辟除」、「辟謠」、「辟邪說」。通「闢」。
-
比喻。《荀子·王霸》:「是過者也,過猶不及也;辟之是猶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通「譬」。
-
捶胸。《詩經·邶風·柏舟》:「靜言思之,寤辟有摽。」通「擗」。
-
偏頗、偏私。《管子·任法》:「卿相不得翦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親愛。」
-
乖僻、偏邪。《莊子·秋水》:「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禮記·玉藻》:「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通「僻」。
〔古文〕𠈳
𠊸【廣韻】【集韻】【韻會】【正韻】
𠀤必益切,音璧。【廣韻】君也。【爾雅·釋訓】皇王后辟,君也。天子諸侯通稱辟。【書·大甲】克左右厥辟。【詩·小雅】百辟爲憲。【集韻】或作
𨐝。
又人稱天曰辟。【詩·大雅】蕩蕩上帝,下民之辟。
又妻稱夫亦曰辟。【禮·曲禮】妻祭夫曰皇辟。
又【說文】法也。【書·酒誥】越尹人祇辟。【註】正身敬法也。
又明也。【禮·王制】天子曰辟廱。【註】辟,明也。廱,和也。使天下之人皆明達和諧也。
又【祭統】對揚以辟之。【註】對,遂也。辟,明也。言遂揚君命,以明我先祖之德也。
又徵辟也。【後漢·鍾皓傳】前後九辟公府,皆不就。【晉書·王褒傳】三徵七辟。
又星名,與璧同。【禮·月令】仲冬之月日在斗、昏、東辟中。
又姓。
又【廣韻】普擊切【集韻】【韻會】匹辟切【正韻】匹亦切,𠀤音僻。與僻同。偏也,邪也。【禮·玉藻】非辟之心無自入也。【左傳·昭六年】楚辟我衷,若何效辟。【註】辟,邪也。衷,正也。
又傾也,側也。【禮·曲禮】辟咡詔之。【註】謂傾頭與語也。
又威儀習孰少誠實曰辟。【論語】師也辟。【又】友便辟。
又辟名,空名也。【周禮·天官】凡失財、用物、辟名者。【註】辟名,詐爲書,以空作見,文書與實不相應也。
又𠛬也。【書·君
𨻰】辟以止辟。【周禮·秋官·小司
𡨥】以八辟麗邦法。
又與闢通。【孟子】辟土地。
又辟除行人也。【周禮·秋官】王燕出入,則前車而辟。【孟子】行辟人可也。
又衆人驚退也。【史記·項羽紀】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註】言人馬開張易舊處也。
又鞭辟,策勵也。程子曰:學要鞭辟近裏。朱子曰:辟如驅辟一般,大約要鞭督向裏去。
又與擗通。拊胷也。【詩·邶風】寤辟有摽。【禮·檀弓】辟踊。
又與躄通。足病不能行也。【賈誼·治安策】非亶倒縣而已。
又類辟。
又辟歷,雷聲。別作霹靂。
又【集韻】【正韻】𠀤毗義切。與避同。【詩·魏風】宛然左辟。【註】讓而避者必左。【禮·儒行】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
又與睥同。【史記·灌夫傳】辟睨兩宮閒。【註】與睥睨同。邪視也。
又【集韻】【正韻】𠀤匹智切,與譬同。【禮·坊記】君子之道,辟則坊與。【中庸】辟,如行遠。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博厄切,音百。【禮·內則】麕爲辟雞。【註】聶而切之也。
又與擘同。析裂也。【禮·喪大記】絞一幅爲三不辟。【疏】大斂之絞旣小,不復擘裂其末。
又【正韻】莫禮切,音米。與弭同。【禮·郊特牲】有由辟焉。【註】謂弭災兵也。
又【集韻】頻彌切【正韻】蒲麋切,𠀤音皮。與紕同。帶之緣飾也。【禮·玉藻】天子素帶朱裏終辟。【註】辟,緣也。終,竟也。天子熟絹爲帶,用朱于裏,終此帶盡緣之也。
又【集韻】必郢切,音丙。除也。【莊子·庚桑楚】至信辟金。
法也。从卩从辛,節制其辠也;从口,用法者也。凡辟之屬皆从辟。必益切
(辟)法也。法當作灋。小雅:辟言不信。大雅:無自立辟。傳皆曰:辟,法也。又文王有聲箋,抑箋,周禮鄉師注,戎右注,小司寇注,曲禮下注皆同。引伸之爲罪也。見釋詁:謂犯法者,則執法以罪之也。又引伸之爲辟除。如周禮閽人爲之辟,孟子行辟人,以及辟寒,辟惡之類是也。又引伸之爲盤辟。如禮經之辟,鄭注:逡遁是也。又引伸爲一邊之義。如左傳曰:闕西辟是也。或借爲僻,或借爲避,或借爲譬,或借爲闢,或借爲壁,或借爲襞。从卪辛,節制其辠也。節當作卪。俗所改也。以卪制說卪,以辠說辛,辛从䇂。䇂,辠也。故辛亦訓辠。从口。句。用法者也,用法上當再出口字,以用法說从口。辟合三字會意。必益切。十六部。凡辟之屬皆从辟。
辟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pi˥˧; pʰi˥˧ 唐代读音 bhiɛk biɛk日语读音 KIMI MESU HIRAKU韩语罗马 PHI PYEK现代韩语 피越南语 vếch
客家话 [海陆腔] pit7 [客语拼音字汇] pid5 [宝安腔] pit7 [台湾四县腔] pit7 [东莞腔] pit7 [梅县腔] pit7 [客英字典] pit7粤语 bik1 pik1
近代音 中古音 並母 昔韻 入聲 擗小韻 房益切 三等 開口;幫母 昔韻 入聲 辟小韻 必益切 三等 開口;滂母 昔韻 入聲 僻小韻 芳辟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幫母 錫部 ;並母 錫部 ;王力系统:幫母 錫部 ;並母 錫部 ;
辟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