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弦
- xian2《廣韻》胡田切,平先匣。真部。
- 弓弦。《儀禮•鄉射禮》:「有司左執拊,右執弦而授弓。」
- 指射箭時弓弦發出的聲音。《史記•李將軍列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 樂器上用以發音的線。《禮記•樂記》:「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 指琴瑟一類的絃樂器。《史記•樂書》:「弦匏笙簧合守拊鼓。」
- 彈奏琴瑟等絃樂器。《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
- 月亮半圓。農曆初七初八,月亮缺上半,叫上弦;二十二、二十三,月亮缺下半,叫下弦。《漢書•律曆志上》:「而朔晦月見,弦望滿虧,多非是。」
- 中醫學謂脈象急勁。《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脈長而弦。」
- 數學名詞。 ①我國古代稱不等腰直角三角形對著直角的邊。《周禮•考工記•磬氏》:「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 ②一直線與圓相交於兩點,在圓周內的部分叫弦。清戴震《句股割圜記》:"割圜之法,中其圜而觚分之。截圜周為弧背,縆弧背之兩端日弦。」
- 邊。如:井弦;不沾弦(方言)。
- 發條。如:鐘弦;上弦。
- 周代國名,春秋時為楚所滅。故城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南。《春秋•僖公五年》:「楚人滅弦,弦子奔黄。」
- 姓。《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
英語 string; hypotenuse, crescent
德語 Saite (S),bespannen (V),Xian (Eig, Fam),Gattin (S),Halbmond (S),Mondviertel (S),Sprungfeder (S)
法語 corde
弦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弦
名
(1) (會意。左爲「弓」,右爲「絲」。弓弦是用絲做成的。本義:弓弦)
(2) 同本義 [bowstring]
弦,弓弦也。從弓,象絲軫之形。——《說文》
無待韋弦。——《文選·王文憲集序》
故佩弦以自急。——《韓非子·觀行》
引弦而戰。——《淮南子·人間訓》
撫弦登陴。——南朝樑· 丘遲《與陳伯之書》
又如:弦箭(弦上之箭);弦栝(弓弦和箭末扣弦處)
(3) 弓弩 [bow]。
如:弦刃(弓和刀);弦木(指弓);弦矢(弓箭)
(4) 樂器上的腸線或金屬絲 [string of a musical instrument]
弦而鼓之。——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朝歌夜弦。——唐· 杜牧《阿房宮賦》
轉軸撥絃。——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小弦切切
又如:弦徽(琴絃與琴徽;系琴絃之繩。後也指琴面上的標誌);絃樂(絲絃樂器);弦子(胡琴);弦吹(泛稱弦管樂);弦柱(樂器上綰絲的柱子);弦桐(琴的別名。以桐木爲造琴良材,故名)
(5) 絃樂器 [strings]
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呂氏春秋》
又如:弦子(胡琴);弦吹(指絃樂器和管樂器);弦柱(樂器綰絲之柱);絃樂(絲絃樂器);弦子(三絃)
(6) 絃樂器彈奏出的聲音 [sound of strings]
管清疑警鶴,弦巧似嬌鶯。——唐· 劉禹錫《歷陽書事七十韻》
又如:絃歌(歌泳誦讀,也指儒家的禮樂教化);弦節(琴瑟之節拍);弦外之音(同「絃外之音」。喻指含蓄不盡的言外之意)
(7) [數]∶連結曲線上兩點的直線;特指曲線上正割的兩個交點之間的線段 [chord]
(8) 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直角所對的邊) [hypotenuse]
勾三、股四、弦五。——《周髀算經》
(9) 四分之一 [quarter]
(10) 地平圈按四分之一劃分的一個部分或相當於這一部分的基本方位點
(11) 月球公轉的四分之一。即上弦是月球在太陽之東90°時的位相,下弦是月球在太陽之西90°時的位相。如:上弦;下弦
(12) 半圓形的月亮 [semicircular moon]
月中分謂之弦。——《論衡·四諱》
又如:弦朔(指農曆每月的初七、初八、廿二、廿三日(弦日)和初一(朔日));弦晦;弦望(月相變化)
(13) [天文]∶形成直角的三體的一種組態,尤指太陽系中太陽位於90°角頂點的組態 [dichotomy]
(14) 周代國名 [Xian state]。春秋時爲楚所滅。故城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南
楚人滅 弦, 弦子奔 黃。——《春秋》
(15) 〈方〉∶發條 [clockwork spring]。
如:上弦;鍾弦
(16) 弦脈。中醫指脈氣緊張,是脈象之一 [tight]
六脈皆弦,因平日鬱結所致。——《紅樓夢》
又如:弦怯(指弦脈虛弱);弦芤(切脈時如同指按絲絃、浮大中空)
(17) 姓
詞性變化
動
(1) 彈奏琴瑟等絃樂器 [string]
北面而弦。——《禮記·樂記》。注:「謂鼓琴瑟也。」
匡坐而弦。——《莊子·讓王》
春誦夏弦。——《禮記·文王世子》
又如:絃音(拉弓弦的聲音);絃琴(彈琴)
(2) 安上弓弦 [set bowstring]
弦大木爲弓。——《後漢書》
又如:弦弧(在曲木上張弦成弓)
常用詞組
弦 國語辭典
-
緊繫在弓上的索、線,具有彈性。即弓弦。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
張於樂器上的絲、線,可用於彈奏發出樂音。如:「琴弦」、「箏弦」。
-
半圓形的月亮。如:「上弦」、「下弦」。唐·杜甫〈初月〉詩:「光細弦初上,影斜輪未安。」
-
弦樂或弦樂器的簡稱。如:「弦歌不輟」。晉·王羲之〈三月三日蘭亭詩序〉:「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
數學上指圓周或曲線上任意二點的連接線段。
-
姓。如春秋時鄭國有弦高。
-
比喻妻子。如:「斷弦」、「續弦」。
-
彈奏弦樂器。《莊子·讓王》:「上漏下溼,匡坐而弦。」
-
彎曲。《易經·繫辭下》:「弦木為弧,剡木為矢。」
【廣韻】【正韻】戸田切【集韻】【韻會】戸千切,𠀤音賢。【說文】弓弦也。从弓,象絲軫之形也。【儀禮·鄕射禮】有司左執弣,右執弦而授弓。
又半月曰弦。【釋名】弦,半月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張弓施弦也。【前漢·律歷志】淳于陵渠復覆太初歷,晦朔弦望皆最密。
又國名。【春秋·僖五年】楚人滅弦,弦子奔黃。【註】弦國在弋陽軑縣東南。
又姓。【廣韻】風俗通云:弦子後。【左傳·僖二十三年】鄭商人弦高。【哀四年】齊𨻰乞弦施救范氏。【哀十一年】使問弦多以琴。
又脈數曰弦。【史記·倉公傳】脈長而弦。
又弦蒲,弦中,皆地名。【前漢·地理志】正西曰雍州,藪曰弦蒲。【註】在汧縣,又雍州山北有蒲谷鄕弦中谷。
又與絃通。【禮·文王世子】春誦夏弦。【樂記】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