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繩索圍繞於“弋”,象豎立有杈的短木樁。繩索捆束木樁,就出現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義:次第)
(2) 同本義 [order]
弟,韋束之次第也。——《說文》
亂必有弟。大亂五,小亂三。——《呂氏春秋·原亂》
(3) 弟弟 [younger brother]
男子先生爲兄,後生爲弟。——《爾雅·釋親》
如兄如弟。——《詩·邶風·穀風》
稱小功以下爲兄弟,大功以上爲昆弟。——《儀禮·喪服》
聯兄弟。——《周禮·大司徒》。注:“兄弟婚姻嫁聚也。”
(4) 又如:弟老的(排行最小的);弟郎(兄弟);弟兄相獄(兄弟相互訴訟);弟昆(弟兄);弟息(弟弟與兒子);弟道(做弟弟應遵守的道德標準)
(5) 泛指親戚或親族中輩分相同的而年紀較小的男子 [cousin]。如:表弟;堂弟;弟長(年少者與年長者)
(6) 朋友相互間的謙稱——多用於書信中 [used in place of “I”]。如:小弟;愚弟
(7) 門生;學生 [disciple]。如:徒弟;弟子孩兒(罵人語。婊子養的,妓女生的孩兒)
(8) 古代亦稱妹爲弟 [younger sister]
彌子之妻與 子路之妻,兄弟也。——《孟子》
詞性變化
〈動〉
通“悌”。敬愛兄長 [respect brother]
孝弟也者,其爲人之本與?——《論語·學而》
國有禮有樂,有詩有畫,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辯。——《商君書·去強》
能以事親謂之孝,能以事兄謂之弟,能以事上謂之順,能以使下謂之君。——《荀子·王制》
僚友稱其弟也。——《禮記·曲禮上》
常用詞組
弟 國語辭典
-
稱謂:➊ 稱同胞男子先生者為「兄」,後生者為「弟」。如:「么弟」、「胞弟」、「令弟」、「舍弟」。《左傳·隱公元年》:「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也稱為「弟弟」。➋ 稱親戚中同輩而年紀比自己小的男子。如:「堂弟」、「表弟」、「妻弟」、「族弟」。➌ 古代亦稱女子後生者為「弟」。即妹。《孟子·萬章上》:「於衛主讎由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史記·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及乃呂后弟呂嬃之夫。」➍ 對同輩朋友的自稱。如:「愚弟」、「閣下海量,小弟自嘆弗如!」《紅樓夢·第二回》:「雨村忙亦笑問:『老兄何日到此,弟竟不知。』」➎ 稱年少於己者的同輩朋友。如:「仁弟」、「賢弟」。
-
次序、等第。《呂氏春秋·貴直論·原亂》:「亂必有弟:大亂五、小亂三。」《漢書·卷八三·朱博傳》:「徙雲陽、平陵縣,以高弟入為長安令。」
-
門徒、學生。如:「弟子」、「徒弟」。唐·賈至〈工部侍郎李公集序〉:「可謂孔門之弟,洙泗遺徒。」
-
儒家稱敬順兄長、友愛兄弟的倫理道德為「弟」。《禮記·大學》:「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同「悌 」。
-
敬愛兄長。《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同「悌 」。
-
但、且。《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太史公曰》:「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
〔古文〕𠂖
𢦢【廣韻】徒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待禮切,
𠀤第上聲。【說文】朿韋之次第也。【釋名】弟,第也,相次第而上也。【廣韻】今爲兄弟字。【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爲兄,後生爲弟。【書·君
𨻰】惟孝友于兄弟。
又與悌通。【廣雅】弟,順也,言順於兄。【禮·曲禮】僚友稱其弟也。
又易也。【廣韻】愷悌,一作豈弟。【詩·齊風】齊子豈弟。【傳】豈,樂也。弟,易也。
又【廣韻】特計切【集韻】【韻會】【正韻】大計切,𠀤音第。義同。◎按《集韻》以兄弟、豈弟之弟爲上聲,孝弟之弟爲去聲,據《廣韻》薺、霽二韻,弟俱訓兄弟,霽韻悌訓孝悌,又上聲。宋禮部韻,悌訓愷悌,上去二聲通押。則兄弟、豈弟、孝弟,俱可通用上去二聲也。
弟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i˥˧; tʰi˥˧; tʰuei˧˥ 唐代读音 *dhěi日语读音 OTOUTO韩语罗马 CEY现代韩语 제越南语 đệ
客家话 [客英字典] ti5 [陆丰腔] ti5 [梅县腔] tai1 ti5 [沙头角腔] ti5 tai1 [客语拼音字汇] tai1 ti4 [海陆腔] ti6 tai1 [东莞腔] ti3 tai3 [宝安腔] ti3 [台湾四县腔] ti5 tai1粤语 dai6 tai5潮州话 di6
近代音 端母 齊微韻 去聲 帝小空;中古音 定母 薺韻 上聲 弟小韻 徒禮切 四等 開口;定母 霽韻 去聲 第小韻 特計切 四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定母 灰部 ;定母 灰部 ;王力系统:定母 脂部 ;定母 脂部 ;
弟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