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
- 合并;聚合。《韓非子•有度》:「荆莊王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
- 同。《書•金腾》:「啓籥見書,乃并是吉。」
- 專一。《荀子•儒效》:「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
- 聚。《後漢書•張衡傳》:「魚矜鱗而并凌兮,鳥登木而失條。」
- 連詞。表平列或進一層,相當於「和」、「與」、「同」、「以及」。宋蘇軾《漁家傲•金陵賞心亭送王勝之龍圖》:「千古龍蟠并虎踞,從公一弔興亡處。」
- 副詞。一起;一齊。《戰國策•燕策二》:「(蚌、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 副詞。用在否定詞前面加強否定的語氣,略帶反駁的意味。《儒林外史》第五回:「每日四五個醫生用葯,都是人參、附子,并不見效。」
- 通「屏」、「摒」。①摒除;拋棄。《莊子•天連》:「至貴,國爵并焉。」②屏住,抑止。《吕氏春秋•論威》:「并氣專精,心無有慮。」
- 中医术语。①盛實。《素間•生氣通天論》:「并乃狂。」②氣交通。《素問•生氣通天論》:「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
● 并
bīng ㄅㄧㄥ《廣韻》府盈切(《集韻》卑盈切),平清幫。耕部。
- 地名。相傳禹治洪水,分天下為九州。并州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正定縣和山西省大同市、太原市一帶。《周禮•職方氏》:「正北曰并州。」
- 地名。漢置并州,其地在今內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東漢時併入冀州。三國魏複置。其地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唐開元十一年改為太原府。宋太平興國複改為州。《廣韻•清韻》:「并,亦州名。舜分冀州為幽州、并州。春秋時為晋國,後屬趙,秦為太原郡,魏復置并州。」
- 姓。《姓觿•庚韻》:「并,《姓考》云:趙侯支庶,食采于并邑,後因氏。《千家姓》云:南越族,梁武帝時,有交趾人并韶。」
英語 combine, annex; also, what's more
德語 und ,verschmelzen, verbinden, zusammenlegen, zusammenfassen, zusammenschließen, fusionieren, vereinigen
并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1) 古地名。并州 [Bing prefecture]
(2) 相傳禹治洪水,分天下爲九州。并州爲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帶。沿用爲太原的別稱
(3) 漢置并州,其地在今內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東漢時併入冀州。三國魏復置。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
并、 汾喬木,望秋先隕。—— 宋· 沈括《夢溪筆談》
其它字義
◎ 并
動
(1) (會意。字形像在腿部把兩個人連綁在一起。本義是合并,引申為一并、一同。)
(2) 同本義 [amalgamate;combine]
軍乃引而退,并於李下,大王又并軍而至。——《韓非子•初見秦》
科別其條,勿猥勿并。——《漢書•董仲舒傳》
四美具,二難并。——《滕王閣序》
又如:兼并(容納合并);并疊(收攏;拼湊);并坐(謂因牽連而一併治罪);并兼(合并;并吞)
(3) 兼有 [Have both]
非臣毀宗,夷族所能上報,喜懼參并,悲慚哽結。——《文選·陸機·謝平原內史表》
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文選·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
又如:并有;并存
詞性變化
副
(1) 一起;一齊;同時 [at the same time;altogether]
(蚌、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戰國策·燕策二》
蓋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文選·左思·吳都賦》
又如:并舉;并日而食(兩天只吃一天的飯);并存不悖(同時存在而不衝突)
(2) 用於否定詞之前,以加強否定語氣,帶有反駁的意味。
如:你以為他笨,我并不認為如此。
連
(1) 而且,連 [further more;besides]
杖至百,兩股間濃血流離,并蟲亦不能行捉矣。——《聊齋志異·促織》
又如:我們完全同意并擁護這個報告
(2) 和,以及 [and]
常用詞組
并 國語辭典
-
合。《文選·曹冏·六代論》:「自此之後,轉相攻伐,吳并於越,晉分為三魯,滅於楚,鄭兼於韓。」通「併」。
-
兼有。《文選·陸機·謝平原內史表》:「非臣毀宗,夷族所能上報,喜懼參并,悲慚哽結。」《文選·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
-
一齊。《戰國策·燕策二》:「(蚌、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文選·左思·吳都賦》:「蓋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通「並」。
-
用於否定詞之前,以加強否定語氣,帶有反駁的意味。如:「你以為他笨,我并不認為如此。」通「並」。
-
而且。如:「我支持這項決定,并加以宣導。」通「並」。
-
參見「并州 」條。
-
大陸地區山西省太原市的別稱。
【唐韻】府盈切【集韻】【韻會】𤰞盈切【正韻】補明切,
𠀤餅平聲。【說文】本作
𢆙。从二人,幵聲。一曰从持二干爲
𢆙。隷作幷。相从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輿人爲車。凡居材大與小無幷。【註】幷謂偏邪相就也。
又【廣韻】幷,合也。【謝靈運·初去郡詩】廬園當巖栖,𤰞位代躬耕。顧己雖自許,心跡猶未幷。
又【玉篇】幷,兼也。同也。
又州名。【書·舜典】肇十有二州。【註】舜分冀州爲幽州,幷州。【廣韻】春秋時爲晉國,後屬趙,秦爲太原郡,魏復置幷州。【韻會】唐爲太原府。
又姓。【廣韻】出《姓苑》。【萬姓統譜】幷韶有文藻,吏部以幷姓無先賢,下其選格。
又【廣韻】【集韻】【韻會】𤰞正切【正韻】陂病切,
𠀤餅去聲。【廣韻】幷,專也。【禮·檀弓】趙文子曰:陽處父行幷植於國。【註】幷,猶專也。謂剛而專己。【釋文】幷,必正反。
又與併同。【集韻】倂,或省作幷。【賈誼·過秦論】幷吞八荒。【謝靈運·擬鄴中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幷。
又【韻會】與偋通。【莊子·天運篇】至貴國爵幷焉。【註】幷,棄除也。
又叶𤰞陽切,音旁。【張籍·祭韓愈詩】偶有賈秀士,來兹亦同幷。移船入南溪,東西縱篙桹。
𢆙字原作从下幵。
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