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
- 生出,滋長。《禮記•祭義》:「如語焉而未之然。」
- 往;至。《詩•鄘風•載馳》:「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 用;取。《戰國策•齊策三》:「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 有。《書•牧誓》:「古人有言曰:『牝鷄無晨。』牝鷄之晨,惟家之索。」
- 代詞。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稱。 ①相當於「他(她)」、「它」或「他們」。《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②有時指代「你」、「我」。《新序•義勇》:「吾將殺子,直兵將推之,曲兵將勾之。」 ③虛用,不指代具體事物。如:久而久之。
- 指示代詞。 ①相當於「其」、「他的」、「其他的」。《書•畢命》:「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②相當於「這個」、「那個」。《詩•邶風•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 ③相當於「焉」《商君書•開塞》:「天地設而民生之。」
- 副詞。 ①已經。《左傳•定公九年》:「曩者之難,今又難焉。」 ②則,就。承接上文,得出結論。《詩•鄘風•鶉之奔奔》:「鶉之奔奔,鵲之彊彊。」
- 連詞。 ①表示並列或聯合關係,相當於「與」、「及」。《書•立政》:「惟有司之牧夫。」 ②連接主謂語,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若」、「如果」。《書•盤庚上》:「邦之臧,惟汝衆;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 ③連接兩個動詞或連接動詞與它的狀語,表示方式、目的或順承關係,相當於「而」。《詩•小雅•賓之初筵》:「側弁之俄,屢舞傞傞。」 ④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尚且」、「況且」。《管子•戒》:「今夫易牙,子之不能愛,將安能愛君?」
- 介詞。 ①表示物件或兩方的關係,相當於「於」。《易•比》:「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②表示方式、方法或原因,引進物件,相當於「以」。《左傳•閔公二年》:「衣之尨服,遠其躬也;佩以金玦,弃其衷也。」
- 助詞。相當於「的」。《爾雅•釋詁下》:「之,間也。」 ①用於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領屬或修飾關係。《禮記•檀弓上》:「南宫總之妻之姑之喪。」 ②用於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書•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 ③用於實詞(名詞或代詞)與介詞之間。《孟子•告子上》:「口之於味,有同耆也。」
- 助詞。相當於「得」,用於中心詞和補語之間。《史記•外戚世家》:「何藏之深也!」
- 助詞。用於標明前置賓語,相當於「是」。《左傳•定公十三年》:「富而不驕者鮮,吾唯子之見。」
- 助詞。表示語氣或調整音節。《玉篇•之部》:「之,發聲也。」 ①用於句首、句中或句末,起調整音節的作用。《詩•小雅•桑扈》:「之屏之翰,百辟為憲。」 ②用於姓名及地名中間。《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 ③用於謂詞前,組成名詞性片語,相當於「所」。《左傳•成公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
- 通「諸」。《禮記•少儀》:「僕者右帶劎,負良綏,申之面,扡諸幦。」
- 通「志」。《墨子•天志中》:「是故子墨子之有天之。」
- 姓。《姓觿•支韻》:「之,出《姓苑》。《千家姓》云雁門族。」
英語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德語 dieser, 法語 (remplaçant une personne ou une chose comme complément),(particule possessive dans différentes expressions),aller,se rendre
之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本義:出,生出,滋長)
(2) 同本義 [grow]
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說文》
如語焉而未之然。——《禮記》。俞樾平議:「此之字乃其本義。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適也。——《廣雅》
自伯之東。——《詩·衛風·伯兮》
之沛公軍。——《史記·項羽本紀》
之虛所賣之。(「虛」同「墟」)——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爲學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國(前往封地);之適(前往)
詞性變化
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當於「這個」「那個」 [this;that]
宣王說之。(之:指南郭處士來吹竽。)——《韓非子·內儲說上》
虎因喜,計之曰。(之:這,指上文所說驢生了氣只能踢的情況。)——唐· 柳宗元《三戒》
當分明記之。(之:指共讀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爲之,則難者亦易矣。(之:代詞,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爲學一首示子侄》
又如:較之中學時代;因之,他將自己的整個心血都放了進去
(2)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稱,相當於他、她、它、他們 [he;her;it;they;them]
鄭商人弦高將市於 周,遇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詩·周南·關雎》
又如:取而代之;戰而勝之;爲之感嘆;使之順利發展;與之見面
(3) 指示代詞,相當於「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武王伐紂平話》
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領屬關係或一般的修飾關係
謝莊少年之精技擊者。——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開火者,軍中發槍之號也。
又如:鐘鼓之聲;一家之長;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3) 用於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吾見師之出。——《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4) 用於實詞與介詞之間
口之於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
具有字母S的形狀的,「之」字形 [zigzag]。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詞組
之 國語辭典
-
的、底。《論語·公冶長》:「夫子之文章。」《左傳·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余之弟也。」
-
於。《易經·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禮記·大學》:「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
諸、之於。《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
與、及。《書經·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樂之弗樂者,心也。」
-
而。《戰國策·秦策二》:「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書經·盤庚上》:「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論語·子張》:「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則。《左傳·僖公九年》:「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 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
-
用於強調或補足語氣,無義。《書經·西伯戡黎》:「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于爾邦?」《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悵恨久之。」
-
他、彼。《書經·皋陶謨》:「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紂平話·卷中》:「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二四·談異五·女化男》:「乃以聘禮還之夫家。」
-
此、這個。《詩經·邶風·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莊子·知北遊》:「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詩經·鄘風·載馳》:「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雜記·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為。《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戰國策·齊策三》:「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漢代有之馬宇。
〔古文〕㞢【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之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ʂʅ˥ 唐代读音 *jiə jiə日语读音 YUKU KORE NO韩语罗马 CI现代韩语 지越南语 chi
客家话 [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粤语 zi1潮州话 ze1 (tsur)【潮阳】zu1
近代音 照母 支思韻 平聲陰 支小空;中古音 照章母 之韻 平聲 之小韻 止而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端母 咍部 ;王力系统:章母 之部 ;
之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秦系簡牘 | 說文 | 隸書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