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rú

ㄖㄨˊ

部首 人

部外 14

總筆畫 16

㐵 偄 𠍶 𣽈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5112

左右結構

3214524444132522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wfdj

ombb

nfgl

21227

拼音 rú

注音 ㄖㄨˊ

部首 人 部外 14總筆劃 16

基本區 5112筆順 3214524444132522

次 通 標

儒 基本解釋

● 儒

rú ㄖㄨˊ《廣韻》人朱切,平虞日。侯部。


  1. 春秋時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熟悉詩書禮樂而為貴族服務的人。《説文•人部》:「儒,術士之偁。」
  2. 舊時指讀書人。《論語•雍也》:「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3. 孔子創立的學派,儒家。《孟子•盡心下》:「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
  4. 愚昧。《荀子•非十二子》:「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
  5. 柔順;謙和。《素問•皮部論篇》:「少陰之陰,名曰樞儒。」
  6. 通「濡」。緩慢。《管子•宙合》:「此言聖人之動静、開闔、詘信、浧儒、取與之必因於時也。」
  7. 通「懦」。懦弱。《荀子•脩身》:「勞苦之事,則偷儒轉脱。」
  8. 姓。《續通志•氏族略六》:「儒,見《韻會》。漢儒光。」

英語 Confucian scholar

德語 Geisteswissenschaftler (S)​,Gelehrte (S)

法語 confucéen,lettré

【漢典】

儒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儒 rú

名

(1) (形聲。从人, 需聲。本義: 術士)

(2) 同本義。春秋時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熟悉詩書禮樂而爲貴族服務的人 [scholar server]

儒,術士之稱。——《說文》

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君子》

能說一經者爲儒生。——《論衡·超奇》

儒浩居而自順者也。——《墨子·非儒下》

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禮·太宰》

儒之言優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禮記·儒行》

又如:儒師;儒仙

(3) 孔子學說(孔教); 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學說,其特點是強調對孝、仁、義、禮、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實踐和修養,該學說在歷史上已成爲中國大部分倫理、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的基礎 [Confucianism] 。

如:儒者(研究儒家學術的人);儒林(信奉儒家的大衆或集團);儒教徒(信奉儒家學說的人); 儒化(儒家的教化);儒風(儒家承傳下來的風範); 儒門(猶儒家); 儒相(博通儒學的宰相);儒玄(儒學與玄學);儒史(儒學和史學)

(4) 儒生。中國哲學家孔子的門徒、學生; 孔子學說的信徒 [Confucianist]

女爲君子儒,無爲小人儒。——《論語·雍也》

又如:儒效(儒者的效用,儒學的功效);儒素(儒者的素行);儒俠(儒生和遊俠); 儒素(儒者的素質,謂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 儒吏(儒生出身的吏員); 儒先(儒生); 儒效(儒者的作用;儒學的效用); 儒流(儒士之輩)

(5) 舊時對學者或讀書人的稱呼 [scholar]

是儒墨之分也。——《荀子·禮論》

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唐· 劉禹錫《陋室銘》

又如:儒館(文臣的居處);儒巾(古代讀書人所戴的一種頭巾);儒戶(讀書人的戶籍);儒冠(古代儒生帶的帽子);儒俊(才智出衆的儒士);儒修(才能出衆的儒士);儒服(儒衣,古代儒者的服飾);儒官(古代掌管學務的官員或官學教師)

詞性變化


◎ 儒 rú

形

(1) 通「懦」。懦弱 [cowardly]

勞苦之事,則偷儒轉脫。——《荀子·脩身》

又如:儒柔,儒弱(柔弱,文弱);儒緩(柔弱,寬柔);儒懦(柔弱,不剛強)

(2) 愚昧無知的 [ignorant]

儒,愚也。——《廣雅》

(3) 通「濡」。緩慢 [slow]

儒,此言聖人之動靜、開闔、詘信、…取與之必因於時也。——《管子》

又如:儒厚(溫文厚重);儒輸(迂緩遲鈍)

常用詞組


儒家儒家經書儒將儒教儒林儒生儒士儒術儒雅儒雅風流儒醫
【漢典】

儒 國語辭典

儒ㄖㄨˊrú
名
  1. 術士,古代指有某種特殊技能或知識的人。《說文解字·人部》:「儒,術士之偁。」《周禮·天官·大宰》:「四曰儒,以道得民。」漢·鄭玄·注:「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

  2. 學者、讀書人。如:「博學鴻儒」。《紅樓夢·第一回》:「忽見隔壁葫蘆廟內寄居一個窮儒。」

  3. 孔子所創的思想學派。《孟子·盡心下》:「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4. 參見「侏儒 」條。

形
  1. 懦弱畏事。《魏書·卷八八·良吏傳·序》:「是故搏擊為侯,起不旋踵;儒弱貽咎,錄用無時。」通「懦」。

【漢典】
【子集中】【人】 儒·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14

儒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 儒·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14

【唐韻】人朱切【集韻】【韻會】汝朱切,𠀤音襦。學者之稱。【揚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周禮·天官】四曰儒,以道得民。

又侏儒,短人也。

又侏儒,柱名,與株檽同。【韓愈·進學解】欂櫨侏儒。

又與偄同。【隸釋魯峻孟郁𥓓】儒作偄。

【漢典】
【卷八】【人】

儒 《說文解字》

【卷八】【人】
《說文解字》

柔也。術士之偁。从人需聲。人朱切

《說文解字注》

(儒)柔也。以㬪韵爲訓。鄭目錄云:儒行者,以其記有道德所行。儒之言優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玉藻注曰:舒儒者,所畏在前也。術士之偁。術,邑中也。因以爲道之偁。周禮:儒以道得民。注曰:儒有六藝以教民者。大司徒:以本俗六,安萬民。四曰聯師儒。注云:師儒,鄉里教以道藝者。按六藝者,禮樂射御書數也。周禮謂六德六行六藝曰德行道藝。自眞儒不見,而以儒相詬病矣。从人需聲。人朱切。古音在四部。

【漢典】

儒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ʐu˧˥ 唐代读音 *njio njio日语读音 YAWARAKA URUOSU SHITAGAU韩语罗马 YU现代韩语 유越南语 nho

客家话 [梅县腔] j2 [东莞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陆丰腔] ji3 [海陆腔] ri2 [宝安腔] ji2粤语 jyu4

近代音 日母 魚模韻 平聲陽 如小空;中古音 日母 虞韻 平聲 儒小韻 人朱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泥母 侯部 ;王力系统:日母 侯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儒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 秦系簡牘 楷書 楷書 楷書
      「儒」 說文‧人部       「儒」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㐵
偄
𠍶
𣽈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孺(ru2)
    2. 㾒(ru2)
    3. 鴽(ru2)
    4. 筎(ru2)
    5. 䤉(ru2)
    6. 檽(ru2)
    7. 㨎(ru2)
    8. 䞕(ru2)
    9. 嚅(ru2)
    10. 蠕(ru2)
    11. 如(ru2)
    12. 侞(ru2)
同部首
    1. 俤
    2. 価
    3. 伾
    4. 𠌮
    5. 𠎧
    6. 𠋘
    7. 𠎅
    8. 𠎰
    9. 𠈫
    10. 㑨
    11. 𠎐
    12. 傽
同筆畫
    1. 懄
    2. 駤
    3. 糖
    4. 餛
    5. 䨤
    6. 壋
    7. 鴩
    8. 𠙱
    9. 㯦
    10. 鲳
    11. 頥
    12. 㹑
初中古詩詞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唐·刘禹锡 《陋室铭》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