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qī

ㄑㄧ

部首 人

部外 8

總筆畫 10

𠎞 𠔶 欺 䫏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501B

左右结构

321221113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wadw|wdwy

otmc

nec

24281

拼音 qī

注音 ㄑㄧ

部首 人 部外 8總筆劃 10

統一碼 501B筆順 3212211134

倛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倛

qī ㄑㄧ

  1. 古代打鬼驅疫時用的面具。《字彙•人部》:“倛,韓昌黎曰:‘四目方相,兩目為倛。’”《荀子•非相》:“仲尼之狀,面如蒙倛。”楊倞注:“倛,方相也。”《子華子•大道》:“蒙之以倛首,則見之者,棄之而走。”
  2. 同“欺”。欺詐。《集韻•之韻》:“欺,《説文》:‘詐欺也。’或作倛。”
  3. 祈雨用的土偶人。《集韻•之韻》:“倛,淮南祈雨土偶人曰倛。”

其它字義


● 倛

qì ㄑㄧˋ

  1. 〔倛儗〕遲疑不前。《玉篇•人部》:“倛,倛儗,不行。”《類篇•人部》:“倛,倛儗,不前。”
© 漢典

倛 國語辭典

倛ㄑㄧqī
名
  1. 古代方相驅除疫鬼時所蒙的熊皮面具。《荀子·非相》:「仲尼之狀,面如蒙倛。」唐·楊倞·注:「倛,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

© 漢典
【子集中】【人】 倛·康熙筆画:10 ·部外筆画:8

倛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 倛·康熙筆画:10 ·部外筆画:8

【集韻】丘其切,音娸。【荀子·非相篇】仲尼面如蒙倛。【註】楊倞曰:方相也。其首蒙茸,故曰蒙倛。【韓愈曰】四目爲方相,兩目爲倛。與䫏𠐾𠀤通。

 

© 漢典
【卷九】【頁】

䫏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倛”字頭,請參考“䫏”字:)
【卷九】【頁】
『說文解字』

醜也。从頁其聲。今逐疫有䫏頭。去其切

『說文解字注』

(䫏)醜也。此䫏之本義。从𩑋。其聲。去其切。一部。今逐疫有䫏頭。此舉漢事以爲證也。周禮方相氏注云:冒熊皮者以驚敺疫癘之鬼,如今魌頭也。淮南書,視毛嬙,西施猶䫏醜也。高注云:䫏,䫏頭也。方相氏黃金四目。衣赭,稀世之䫏貌。䫏醜,言極醜也。風俗通曰:俗說亾人䰟氣游揚,故作魌頭以存之,言頭魌魌然盛大也。或謂魌頭爲觸壙。殊方語,按魌䫏字同。頭大,故从頁也。亦作𠐾。靈光殿賦,仡䫏𤟧以雕𥄴。李注:䫏𤟧,大首也。今本作欺𤟧。葢誤。

© 漢典

倛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ɕʰi˥ 日语读音 AZAMUKU韩语罗马 KI

粤语 gei1 hei1潮州话 ki1

近代音 中古音 上古音 黄侃系统:溪母 咍部 ;王力系统:溪母 之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倛 字源字形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𠎞
𠔶
欺
䫏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妻(qi1)
    2. 捿(qi1)
    3. 欹(qi1)
    4. 迉(qi1)
    5. 漆(qi1)
    6. 嘁(qi1)
    7. 敧(qi1)
    8. 蹊(qi1)
    9. 傶(qi1)
    10. 缉(qi1)
    11. 僛(qi1)
    12. 螇(qi1)
同部首
    1. 俅
    2. 僐
    3. 侓
    4. 𠉄
    5. 像
    6. 伏
    7. 僎
    8. 仈
    9. 𠐡
    10. 倒
    11. 𠏝
    12. 倣
同筆畫
    1. 䏫
    2. 舯
    3. 𠌇
    4. 㼢
    5. 谀
    6. 㼣
    7. 崀
    8. 𠉻
    9. 涅
    10. 浦
    11. 𠉳
    12. 挾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