馘 基本解釋
馘 詳細解釋
馘 國語辭典
動
古代戰爭時割取敵人左耳以獻功。《左傳·宣公二年》:「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唐·太宗〈令諸州剗削京觀詔〉:「鋒刃之下,恣情翦馘。」
名
被割下的左耳。《詩經·魯頌·泮水》:「矯矯虎臣,在泮獻馘。」《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獻俘授馘,飲至大賞。」
名
臉面。《莊子·列禦寇》:「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
© 漢典
馘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 金文 | 說文 | 楷書 |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