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
- 古代指有宗廟的城邑。《説文•邑部》:「都,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
- 大城市。《周禮•地官•縣師》:「凡造都邑,量其地,辨其物,而制其域。」
- 國都,京都。全國最高行政機關所在地。《釋名•釋州國》:「國城曰都。言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
- 國。《廣雅•釋詁四》:「都,國也。」
- 建都。《史記•秦本紀》:「十二年,作為咸陽,築冀闕,秦徙都之。」
- 下邑。《詩•鄭風•干旄》:「孑孑干旗,在浚之都。」
- 古代行政區劃名。①夏制,十邑為都。《尚書大傳•洛誥》:「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三朋而為里,五里而為邑,十邑而為都,十都而為師,州十有二師焉。」②周制,四縣為都。《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③四鄉為都。《管子•乘馬》:「官成而立邑:五家而伍,十家而連,五連而暴,五暴而長,命之曰某鄉,四鄉命之曰都,邑制也。」④十州為都。《管子•度地》:「故百家為里,里十為術,術十為州,州十為都,都十為霸國。」⑤宋元明清縣級以下的行政區劃。《宋史•袁燮傳》:「合保為都,合都為鄉,合鄉為縣。」
- 彙聚;聚集。《廣雅•釋詁三》:「都,聚也。」
- 水停聚的地方。《水經注•文水》:「水澤所聚謂之都,亦曰瀦。」
- 居。《史記•滑稽列傳》:「都卿相之位。」
- 藏。《廣雅•釋詁四》:「都,藏也。」
- 總,總共。《漢書•西域傳》:「都護之起,自吉置矣。」
- 大。《漢書•五行志中》:「豕出圂,壞都竈。」
- 美盛。《詩•鄭風•有女同車》:「洵美且都。」
- 唐末藩鎮親軍的稱號。《新唐書•田頵傳》:「自料死士數百,號『爪牙都』。」
- 唐、宋軍隊的編制單位。《新五代史•唐本紀》:「六月癸未,羣臣獻添都馬。」
- 吏的俗稱。猶都頭、頭目。明湯顯祖《南柯記•録攝》:「有意思,有意思,我的都公請起。」
- 於。《孟子•萬章上》:「謨蓋都君咸我績。」
- 嘆詞。表示讚美,相當於「啊」。《書•皐陶謨》:「臯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
- 量詞。相當於「場」、「次」。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打毬》:「吐蕃贊咄奏言:『臣部曲有善毬者,謂與漢敵。』上令仗内試之。决數都,吐蕃皆勝。」
- 象聲詞。
- 小木樁。也稱「椴」。《方言》卷五「橛,燕之東北朝鮮洌水之間謂之椴」晋郭璞注:「椴,楬杙也,江東呼都。」
- 姓。《通志•氏族略五》:「都氏,吴興人。《姓苑》云:『都稽,臨淄人,又望出黎陽。』」
● 都
- 副词。①全,全部。《論衡•講瑞》:「然則鳳皇、騏麟都與鳥獸同一類,體色詭耳,安得異種?」②起強調語氣的作用。③相當於「已經」。
英語 metropolis, capital; all, the whole; elegant, refined
德語 all, alle, ganz, sämtlich (Adj),Hauptstadt, Metropole (S)
法語 tous,tous les,déjà,capitale
都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副
(1) 全部 [all]
(2) 表示全部包括在內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揚州慢》
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清· 林覺民《與妻書》
又如:你的話並不都對;都子(乞丐);都把勢(總頭目)
(3) 跟「是」字合用,說明理由。
如:都是你老磨蹭,害得我們來晚了
(4) 用來加強語氣,表示某事物極端的、異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況或事例 [even]。
如:今天天氣真怪,中午比早晨都冷
(5) 表示已經 [already]。
如:茶都涼了,趕快喝吧!
基本詞義
名
(1) (形聲。从邑,者聲。从「邑」,表示與城市有關。本義:建有宗廟的城邑)
(2) 同本義 [capital],周時各國把國都叫國,把有宗廟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沒有的叫邑
都,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說文》
距閏王百里爲都。——《周禮》
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左傳·隱公元年》
田疇穢,都邑露。——《荀子·富國》
又如:都鄙(舊時天子宗親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家(周王朝分封給子弟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亭(都邑中的傳舍);都甸(都邑郊外之地)
(3) 邦國的都城,國都 [capital]
國都曰都,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釋名》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諸葛亮《出師表》
秋九月,權遷都建業。——《三國志·吳主傳》
都門帳飲無緒。——宋· 柳永《雨霖鈴》
又如:奠都;定都;故都;國都;京都(舊時稱國都);舊都(故都);遷都;行都(舊時指臨時的首都);都下(京都之下。即京城);都內(京城內的府庫);都邑(首都);都輦(京師);都畿(京都及其附近的地區)
(4) 引申爲城市 [big city]
傅之其人,通邑大都。——司馬遷《報任安書》
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又如:都道(都城的街道);都閫(都市郭門。引申爲守衛城市的統帥。閫:門坎);都莊(都城的大道)
(5) 周代王室子弟及三公的封地、采地 [fief;feud]
凡造都鄙。——《周禮·大司徒》。注:「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
邦都之賦。——《周禮·大宰》。注:「四郊去國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縣四百里;邦都五百里。」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左傳·隱公元年》
又如:都鄙,都家(周公卿、大夫、王子弟的采邑,封地)
(6) 國家或帝國的行政區域或行政分區。明、清時基層行政區劃是圖,圖下分十莊,圖有地保;圖上設都,相當於區或鄉 [region;countryside]
族長嚴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鄉約,平日最怕 嚴大老官。——《儒林外史》
(7) 頭目,首領 [head]。
如:都老(嶺南少數民族的首領之稱);都長(唐末帝王侍衛軍的首長);都纂(總編纂);都鬼(迷信說法,陰間鬼的頭領);都判官(迷信說法,陰間主管生死簿的官)
(8) 唐、五代宋初軍隊編制單位,以百人或千人爲都 [hundred persons]。
如:都伯(統領百人的軍官);都排(百人長。都是軍隊編制名稱,唐和五代,都爲千人,宋時縮爲百人);都司(綠旗兵中的營級武官,正四品);都尉(官名。系漢代輔助郡守掌管軍事的官員)
(9) 吏的俗稱 [official]。
如:都護(官名);都監(官名);都府(中央所屬各部、府的長官);都校(五代時武官名);都將(後魏鑄錢官);都統制(官名。南宋建炎元年始置);都察院(明清時最高監察機構);都老爺(清朝對都察院的給事中,御史的口頭稱呼);都頭(州縣的捕盜頭目;總頭目);都知(客店或酒店的管事人員)
詞性變化
動
(1) 建都 [found a capital]
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柳宗元《封建論》
(2) 聚集 [accumulate]
都,凡也。——《廣雅·釋訓》
都部者,都統其衆也。——《後漢書·齊武王縯傳》注
水澤所聚謂之都。——《水經注·水文注》
頃擇其遺文,都爲一集。——《文選·與吳質書》
又如:都居(水積聚的地方);都場(聚會的地方);都澤(水流匯聚的草澤地帶)
(3) 率領 [command]。
如:都督(統率,率領);都部(統率兵衆)
形
(1) 美好的樣子 [elegant]
身長八尺,儀貌都雅。——《三國志·孫韶傳》
不見於子都。——《詩·鄭風·山有扶蘇》。傳:「世之美好者也。」
妻子衣服麗都。——《戰國策·齊策》
又如:都冶(美豔的樣子);都雅(優美文雅的樣子);都長(指人美貌而性情溫厚);都鄙(文雅與卑陋)
(2) 大 [great]
軍驚而懷都舍。——《呂氏春秋·察今》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後漢書·張衡傳》
又如:都匠(大匠);都釀(大的釀造作坊);都坑(公共廁所);都竈(蒸炊用的大竈)
副
(1) 統統,完全 [all]
都,凡也。——《廣雅·釋訓》
又如:都齊(完全,統統);都數(總數);都領(總領,總管);都郵(古指郵驛總站);都來(統統;總共;總計);都凡(總共)
常用詞組
都 國語辭典
-
大城市。如:「花都」、「港都」、「通都大邑」。
-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首都」、「國都」、「京都」、「行都」。
-
姓。如漢代有都稽,明代有都穆。
-
定都。《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
居。《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蘇秦、張儀一當萬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
-
總計。《文選·曹丕·與吳質書》:「頃撰其遺文,都為一集。」
-
優雅、優美。《詩經·鄭風·有女同車》:「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聊齋志異·卷一·嬌娜》:「一少年出,丰采甚都。」
-
皆。概括全部的意思。如:「都好」、「都是」。
-
還、尚且、甚至。如:「他都如此說了,你又能如何呢!」、「他一動都不動,活像個木頭人似的。」
-
業已、已經。有加重語氣的意味。如:「誤會都造成了,你懊悔也沒用!」
-
發語詞,無義。《書經·堯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
〔古文〕𨛷【唐韻】當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東徒切,
𠀤音闍。【廣韻】天子所宮曰都。【周禮·地官·小司徒】四縣爲都。
又諸侯子弟封邑亦曰都。【左傳·隱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
又卿大夫食采之邑亦曰都。【禮·坊記】制國不過千乗,都城不過百雉。
又【正韻】美也,盛也。【詩·鄭風】洵美且都。【前漢·司馬相如傳】車從雍雍,閒雅甚都。
又歎美之辭。【書·臯陶謨】臯陶曰都。
又【正韻】居也。【東方朔·客難】身都卿相之位。
又【廣韻】總也。【曹丕·與吳質書】頃撰遺文,都爲一集。【韓愈·答崔立之書】若都不可得。
又【字彙補】水所聚也。【釋名】澤中有丘曰都丘,言蟲鳥所都聚也。
又姓。【集韻】漢臨亞侯都稽。
又【集韻】張如切,音猪。與豬通。【書·禹貢】大野旣豬。【又】被孟豬。【史記·夏本紀】旣豬作旣都,孟豬作明都。
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从邑者聲。周禮:距國五百里爲都。當孤切
(都)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左傳曰: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周禮大司徒注曰:都鄙者,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畍曰都。鄙,所居也。載師注曰: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大宰八則注曰:都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周召毛耼畢原之屬在畿內者,祭祀者其先君社稷五祀。按據杜氏釋例:大曰都,小曰邑。雖小而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尊其所居而大之也。又按左氏言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許改云有先君之舊宗廟,則必如晉之曲沃故絳而後可偁都,恐非左氏意也。左氏與周官合。从邑者聲。當孤切。五部。周禮:歫國五百里爲都。此周禮說也。周禮載師注引司馬法曰:王國百里爲郊,二百里爲州,三百里爲野,四百里爲縣,五百里爲都。大宰注曰:邦中,在城郭者。四郊,去國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縣,四百里。邦都,五百里。
都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u˥; tou˥ 唐代读音 *do日语读音 MIYAKO SUBETE韩语罗马 TO现代韩语 도越南语 đô
客家话 [梅县腔] du1 [台湾四县腔] du1 do1 [宝安腔] du1 [沙头角腔] du1 [客英字典] du1 [海陆腔] du1 do1 [梅县腔] du1 [客语拼音字汇] du1 [陆丰腔] du1 [东莞腔] du1粤语 dou1
近代音 端母 魚模韻 平聲陰 都小空;中古音 端母 模韻 平聲 都小韻 當孤切 一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端母 模部 ;端母 模部 ;王力系统:端母 魚部 ;端母 魚部 ;
都 字源字形
金文 | 楚系簡帛 | 秦系簡牘 | 說文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