諭 基本解釋
● 諭
- 告曉;告知。《韓非子•解老》:「中心懷而不論,故疾趨卑拜而明之。」
- 舊指上對下的文告或指示。亦特指皇帝的詔令。如:面諭;聖諭。《漢書•南粤王趙佗傳》:「故使賈馳諭告王朕意。」
- 指告誡的言辭。晋束晳《玄居釋》:「未敢聞子之高諭。」
- 明白;領會。《荀子•儒效》:「其言多當矣,而未諭也。」
- 譬喻;比擬。《晋書•石勒傳》:「雖自古名將,未足為諭。」
- 表明。《吕氏春秋•離謂》:「言者,以諭意也。言意相離,凶也。」
- 諫。《韓非子•解老》:「衆人之輕棄道理而易忘舉動者,不知其禍福之深大而道闊遠若是也,故諭人曰:『孰知其極!』」
- 姓。
● 諭
- 誘導;引誘。《玉篇•言部》:「諭,誘也。」
英語 proclaim, instruct; edict
德語 anordnen, bestellen ,Yu (Eig, Fam)
法語 ordonner,instructions,proclamer
諭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諭
動
(1) (形聲。從言,俞聲。本義:舊時上告下的通稱。也指告訴)
(2) 同本義 [instruct;tell]
諭,告也。——《說文》
以諭九稅之利。——《周禮·掌交》
訝士掌四方之獄訟,諭罪刑于邦國。——《周禮·秋官》
又如:諭葬(聖上發旨的葬儀);面諭;諭知(告諭而使人知曉)
(3) 明白、懂得 [understand;see]
諭,曉也。——《廣雅》
教之以事而諭諸德者也。——《周禮·師氏》注
其言多當矣,而未諭也。——《荀子·儒效》
又不能諭其內志。——《漢書·文帝紀》
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戰國策·魏策》
詞性變化
◎ 諭
名
(1) 舊時用指上對下的文告、指示 [instruction]
這可得便來諭,着魏子英拿 沙龍。——《小五義》
又如:來諭;手諭;賜諭
(2) 告誡的言辭 [edict]
(3) 比喻 [analogy]
請以市諭,市朝則滿,夕則虛。——《戰國策》
常用詞組
諭 國語辭典
-
告知、曉喻。《淮南子·氾論》:「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美中兵。」
-
明白、了解。《荀子·儒效》:「其言多當矣,而未諭也。」
-
表明。《淮南子·主術》:「衰絰菅屨,辟踊哭泣,所以諭哀也。」唐·柳宗元〈答元饒州論政理書〉:「必勞申諭,乃得悅服。」
-
比喻、比擬。《戰國策·齊策四》:「請以市諭,市朝則滿,夕則虛,非朝愛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
-
上對下的命令告語。如:「聖諭」。《北史·卷二二·長孫嵩傳》:「上遣平持節宣諭,令其和解。」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十齣》:「若肯發一手諭,必能退卻。」
-
姓。如漢代有諭瑮。
【唐韻】羊戍切【集韻】【韻會】兪戍切,𠀤音裕。【說文】告也。【類篇】曉也。【韻會】及其未悟,告之使曉。【穀梁傳·桓六年】修敎明諭國道也。【禮·祭義】諭其志意。【疏】使祝官啓告鬼神,曉諭鬼神以志意。【周禮·秋官】訝士掌四方之獄訟,諭罪
𠛬于邦國。【註】告曉以麗罪,及制
𠛬之本意。【疏】諭爲曉,故曰告曉。【戰國策】寡人諭矣。【註】諭,曉也。【呂覽·離謂篇】言者以諭意也。【淮南子·主術訓】衰絰菅屨,辟踴哭泣,所以諭哀也。【註】諭,明也。
又【玉篇】譬諭也。【前漢·賈誼傳】誼追傷屈原,因以自諭。【師古註】諭,譬也。
又【廣雅】諫也。
又官名。【唐書·百官志】有左右諭德。
又縣名。【晉書·地理志】新諭縣,屬荆州安成郡,吳置。【唐書·地理志】招諭縣,屬錦州,垂拱三年置。
又姓。【廣韻】東晉有諭歸,豫章人,撰《西河記》。何承天云:音樹。
又【玉篇】他口切,偸上聲。誘也。 【集韻】或作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