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字義
● 盟
- 舊時指宣誓締約,現指階級的聯合,國與國的聯合:~軍。~友。同~國。~約。山~海誓。
- 指結拜弟兄:~兄。~弟。
-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單位。
- 發(誓):~誓。
英語 swear; oath, covenant, alliance
德語 Bund (Verwaltungseinheit im autonomen Gebiet innere Mongolei, einem Provinzbezirk entsprechend) (S),Eid (S),Einigkeit (S),schwören, verpfänden (V),verbinden, vereinigen (V)
法語 alliance,ligue
盟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下面象個盤盂,中間放着牛耳。古代盟會要割牲歃( shà)血,主盟人手執牛耳,掘穴埋牲。本義:在神前發誓結盟)
(2) 同本義 [ally;alliance]
割牛耳盛朱盤,取其血歃於玉敦。——《說文》
盟,歃血誓也。——《三蒼》
掌盟載之法。凡邦國有疑會同,則掌其盟約之載,及其禮儀,北面謂明神。——《周禮·司盟》
掌盟詛。——《周禮·詛祝》。注:“盟詛,主於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詛。”
約信曰誓,涖牲曰盟。——《禮記·曲禮》
再會而盟。——《左傳·昭公十三年》
君子屢盟。——《詩·小雅·巧言》
爲壇而盟。——《史記·陳涉世家》
秦伯說,與 鄭人盟。——《左傳·僖公三十年》
屈完及諸侯盟。——《左傳·僖公四年》
(3) 又如:盟主(古代諸侯盟會中的領袖或主持者;泛指同盟首領或倡導者。喻主要的事物;主宰);盟壇(古代締結盟約時所設的壇場);盟會(猶會盟。古代諸侯間的集會結盟)
(4) 個人向天發誓,永不變心 [vow]
終待說山盟海誓,這恩情到此非容易。——趙長卿《賀新郎》
(5) 又如:盟文(盟誓的文辭);盟契(盟約。又稱盟要,盟信);盟心(盟誓在心);海誓山盟(對着山海盟誓。極言男女相愛,堅貞不渝)
詞性變化
〈名〉
(1) 盟約;誓辭[alliance]
與結盟好。——《資治通鑑·赤壁之戰》
要盟也,神不聽。——《史記·孔子世家》
(2) 又如:盟友;盟好(同盟友好)
(3) 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單位,下轄旗、縣、市 [Meng league]。如:內蒙古自治區的伊克昭盟、呼倫貝爾盟及吉林省哲裏木盟等
常用詞組
盟 國語辭典
立約起誓。《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將以甲戌盟,寡君知不得事君矣,請君無勤。」《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誓約。如:「海誓山盟」。宋·陸游〈釵頭鳳·紅酥手〉詞:「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文體名。古代的約誓之詞。清·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盟〉:「按《禮記》:『蒞物曰 盟。』劉勰云:『盟者,明也,祝告於神明者也。』亦稱曰誓,謂約信之詞也。」
蒙古、青海等地合數個部落或旗而成的行政區域。如:「昭烏達盟」。
有信約關係的。如:「同盟國」、「盟軍」。
參見「盟津 」條。
〔古文〕𢄾【唐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
𠀤音明。【釋名】明也。告其事於神明也。【類篇】誓約也。
又信也。【書·呂𠛬】罔中于信,以覆詛盟。【周禮·春官·盟祝】註:盟詛主於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詛。【疏】盟者,盟將來。詛者,詛往過。【春秋·正義】凡盟禮,殺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背違,欲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也。【禮·曲禮】涖牲曰盟。【疏】割牲左耳,盛以珠盤。
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爲盟書。書成,乃歃血讀書。
又盟府,司盟之官也。【左傳·僖五年】藏於盟府。
又【集韻】武永切,明上聲。義同。
又【集韻】眉病切,明去聲。【莊子·齊物論】其留如詛盟。郭象讀。
又【字彙補】謨耕切,音萌。義同䀅。徐邈讀。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更切。與孟通。地名。【左傳·隱十一年註】盟,今盟津。河內邑名。【史記·周本紀】武王東觀兵於盟津。【書·禹貢】作孟津。
又澤名。【前漢·地理志】道荷澤,被盟豬。【註】今南京虞城縣西北孟諸澤是也。【書·禹貢】作孟豬。
又叶莫郞切,音茫。【詩·小雅】君子屢盟,亂是用長。【史記·序傳】殺鮮放度,周公爲盟。大任十子,周以宗疆。
又叶莫浪切,茫去聲。【黃庭經】十讀四拜朝太上,先謁太帝後北向。黃庭內經玉書暢,授者曰師受者盟。 【說文】本作𧖸,从血。篆作
𥂗。【字彙】俗通从皿,故附皿部。
盟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