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炰
- 〔~烋(xiū)〕同「咆哮」,猛獸怒吼;也形容人暴怒。
- 同「炮」,把帶毛的肉用泥包好放在火上燒烤。
● 炰
- 蒸煮:「~鱉鮮魚。」
英語 roast, broil; bake
德語 braten, rösten
法語 rôtir
【漢典】
炰 國語辭典
動
以火燒烤食物。《詩經·小雅·六月》:「飲御諸友,炰鱉膾鯉。」漢·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亨羊炰羔,斗酒自勞。」
名
烤熟的食物。《文選·枚乘·七發》:「旨酒嘉肴,羞炰膾炙,以御賓客。」
形
參見「炰烋 」條。
【漢典】
(說文解字未收錄「炰」字頭,请參考「炮」字:)
《說文解字》
毛炙肉也。从火包聲。薄交切
《說文解字注》
(炮)毛炙肉也。炙肉者,貫之加於火。毛炙肉,謂肉不去毛炙之也。瓠葉傳曰:毛曰炮,加火曰燔。閟宫傳曰:毛炰豚也。周禮封人:毛炰之豚。鄭注:毛炮豚者,爓去其毛而炮之。內則注曰:炮者,以塗燒之爲名也。禮運注曰:炮,裹燒之也。按裹燒之卽內則之塗燒。鄭意詩禮言毛炮者,毛謂燎毛。炮謂裹燒,毛公則謂連毛燒之曰炮,爲許所本。六月、韓奕皆曰炰鼈,箋云:炰,以火孰之也。鼈無毛而亦曰炰,則毛與炮二事,鄭說爲長矣。炰與缹皆炮之或體也。韓奕之炰徐仙民音甫九反。大射篇注炮鼈或作缹,或作。是知、炰缹爲古今字。通俗文曰:燥煑曰缹。燥煑謂不過濡也。裹燒曰炮,燥煑亦曰炮。漢人燥煑多用缹字。缶聲、包聲古音同在三部。从火包聲。薄交切。古音在三部。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