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湓
- 水向上湧;漫溢。《漢書·溝洫志》:「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縣邑三十一。」
- 急雨;暴雨。《字彙·水部》:「湓,湓雨,大驟雨也。」
- 水名。指發源於江西瑞昌的河流,今稱龍開河,流經九江注入長江。唐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 山名。位於江西省新干縣東部。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西五·臨江府》:「湓山,(新淦)縣東六十里。」
- 參見「湓濞」:形容水勢洶湧澎湃的樣子。
● 湓
- 象聲詞。形容水流激盪的聲音。《文選·郭璞〈江賦〉》:「圓淵九回以懸騰,湓流雷呴而電激。」
- 噴水。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四引《通俗文》:「含水潠曰湓。」
- 浸漬。《廣雅·釋詁二》:「湓,漬也。」
英語 an affluent of the River Yangtze near Kiukiang
法語 écoulement de l'eau,(nom d'une rivière)
【漢典】
湓 詳細解釋
湓 國語辭典
動
-
水漲滿溢出。參見「湓涌」、「湓溢」等條。
名
-
河川名。位於江西省,源出瑞昌縣清湓山,流經九江縣注入長江。
【漢典】
(說文解字未收錄「湓」字頭,请參考「汾」字:)
《說文解字》
水。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从水分聲。或曰出汾陽北山,冀州浸。符分切
《說文解字注》
(汾)汾水。出大原晉陽山,西南入河。太原郡晉陽,二志同。今山西太原府太原縣縣治東北有太原舊城。城中舊有三城。一曰大明城。古晉陽城也。左傳有六名,曰大夏,曰大原,曰大鹵,曰夏墟,曰晉陽,曰鄂,其實一也。周禮河內曰冀州,其浸汾、潞。左傳曰:新田有汾澮以流其惡,又曰宣汾洮。前志曰:大原郡晉陽,晉水所出,東入汾。汾陽,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陰入河。水經曰:汾水,出大原汾陽縣北管涔山,至汾陰縣北,西注於河。按許云出晉陽山與志水經不合者,志水經舉其遠源,許舉其近源也。汾出管涔山,東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南東流注之。許意謂晉水卽汾水之源。所謂晉陽山者,葢卽縣甕山,在今太原縣西南十里,晉水所出也。杜注左傳曰:汾水出太原。與許合。今汾水出靜樂縣管涔山,經陽曲縣,至太原縣城東,晉水入焉。又經清源縣東南、徐溝縣北。又經交城縣、文水縣、平遙縣、汾陽縣、孝義縣、介休縣、靈石縣、霍州、趙城縣、洪洞縣、臨汾縣、襄陵縣、太平縣、曲沃縣,至絳州城南,澮水入焉。又經稷山縣、河津縣,至榮河縣北境入河,在龍門之南五十里,曰汾口。於古水道無大異。从水分聲。符分切。十三部。按大雅汾王之甥,毛曰:汾,大也。此謂汾卽墳之假借也。或曰出汾陽北山。漢志、水經說見上。鄭注、周禮亦曰汾出汾陽。冀州浸。周禮職方氏文。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