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ruì

ㄖㄨㄟˋ

部首 水

部外 4

總筆畫 7

涒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6C6D

左右結構

441253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imwy

eob

vlod

34127

拼音 ruì

注音 ㄖㄨㄟˋ

部首 水 部外 4總筆劃 7

基本區 6C6D筆順 4412534

標

汭 基本解釋

● 汭

ruì ㄖㄨㄟˋ《廣韻》而鋭切,去祭日。月部。


  1. 河流会合或弯曲的地方。《書·禹貢》:「東過洛汭。」
  2. 水滨;水岸。《穆天子傳》卷四:「䣙伯絮觴天子于澡澤之上,斷多之汭。」
  3. 河流的北岸。古代以南面为基准,故称水北为汭。《書·禹貢》:「涇屬渭汭。」
  4. 水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流入黄河,相传为舜纳二妃之地。《水經注·河水》:「(蒲坂歷山)有舜井,媯、汭二水出焉。南曰媯水,北曰汭水……《尚書》所謂『釐降二女于媯、汭』也。」
  5. 水名。位于江西省铅山县,为上饶江支流。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西三·廣信府》:「汭川,(鉛山)縣西三十里……西北入上饒江。」
  6. 水名。泾水支流。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至甘肃省泾川县流入泾水。《周禮·夏官·職方氏》:「正西曰雍州,其川涇、汭。」

● 汭

tūn ㄊㄨㄣ《集韻》他昆切,平魂透。


  1. 同「涒」。指食后复吐。《集韻·魂韻》:「涒,《説文》:『食已而復吐之。』引《爾雅》『太歲在申曰涒灘』。史作汭。」

英語 confluence of two streams; bend

【漢典】

汭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汭 ruì

名

(1) 兩條水流匯合處 [confluence of streams]

汭,水相入也。——《說文》

氂降二女於嬀汭。——《書·堯典》。注:「水所入曰汭。」

令尹子常以舟師及 沙汭而還。——《左傳·昭公二七年》

(2) 河流、湖泊的彎處 [river bends]

館於洛汭。——《左傳·昭公元年》

虢公敗戎於 渭汭。——《左傳》。 杜預注:「水之隈曲曰汭。」

(3) 水濱 [bank]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水汭,令半濟而擊之,利。——《孫子》。唐· 杜牧注:「水內乃汭也,誤爲內耳。」

(4) 水流之北 [north of a River]

弱水既西,涇屬 渭汭。——《書·禹貢》。 孔傳:「水北曰汭。」

(5) 水名 [Rui River]

(6) 在山西省永濟縣境。西流注於黃河,傳說即舜納二妃處

(7) 在江西鉛山縣境,爲上饒江支流

(8) 涇水支流,發源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南,至甘肅涇川縣流入涇水

【漢典】

汭 國語辭典

汭ㄖㄨㄟˋruì
名
  1. 河水彎曲的地方或兩條河會合之處。《說文解字·水部》:「汭,水相入貌。」《書經·禹貢》:「浮于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于渭汭。」

  2. 水邊。《文選·木華·海賦》:「若乃雲錦散文於沙汭之際,綾羅被光於螺蚌之節。」

  3. 河川名:➊ ​ 位於山西省永濟縣境內,西流注入黃河。➋ ​ 涇水支流,至甘肅省涇川縣流入涇水。

【漢典】
【巳集上】【水】 汭·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4

汭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 汭·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4

【唐韻】而銳切【集韻】【韻會】【正韻】儒稅切,𠀤音芮。水名。【周禮·夏官·職方氏】雝州,其川涇汭。【註】汭在豳地。

又【說文】水相入貌。一曰小水入大水也。

又水內也。【書·堯典】釐降二女于嬀汭。【傳】汭,水之內也。通作芮。【詩·大雅】芮鞫之卽。【箋】水內曰芮,水外曰鞫。

又水北也。【書·禹貢】涇屬渭汭。【傳】水北曰汭。【疏】涇水南入渭,而名爲渭汭,知水北曰汭。

又【五子之歌】徯于洛之汭。【正義】待于洛水之北。

又水之隈曲爲汭。【左傳】稱淮水之曲曰淮汭,漢水之曲曰夏汭,滑水之曲曰滑汭。

又沙邊曰沙汭。【木華·海賦】雲錦散文,於沙汭之際。

又【集韻】如劣切,音爇。水北也。義同。【江淹·擬古詩】昨發赤亭渚,今宿浦陽汭。方作雲峰異,豈伊千里別。

又他昆切,音暾。與涒通。詳七畫涒字註。

【漢典】
【卷十一】【水】

汭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水相入也。从水从内,内亦聲。而銳切

《說文解字注》

(汭)水相入皃。皃,各本作也。今依玉篇、廣韵正。上下文皆水皃,則皃字是也。水相入皃者,汭之本義也。周禮職方之汭,卽漢志右扶風汧縣之芮,水名也。大雅之汭,亦作芮。毛云:水厓也。鄭云:汭之言內也。尚書嬀汭、渭汭,某氏釋爲水北。雒汭,某氏釋爲雒入河處。左傳漢汭、渭汭、雒汭、滑汭,杜氏或云水內也,或云水之隈曲曰汭,大意與大雅鄭箋相近。鄭箋之言云者,謂汭卽內也。凡云某之言某,皆在轉注假借閒。从水內,與枘同意。內亦聲。而銳切。十五部。

【漢典】

汭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ʐuei˥˧ 日语读音 NAGARERU MIGIWA韩语罗马 YEY现代韩语 예

客家话 [海陆腔] nui6 rui6 [梅县腔] nui5 [台湾四县腔] nui5 jui5 [客语拼音字汇] nui4 [客英字典] nui5 jui1粤语 jeoi6潮州话 而锅7(锐7)

近代音 中古音 日母 祭韻 去聲 芮小韻 而𨦣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泥母 合部 ;王力系统:日母 緝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汭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 秦系簡牘 楷書 楷書 楷書
  「汭」 䣄子氽鼎春秋中期集成2390   「汭」 說文‧水部       「汭」
金文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CHN
TPE
HKG
KOR
異體字
涒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叡(rui4)
    2. 兌(rui4)
    3. 睿(rui4)
    4. 䂱(rui4)
    5. 䦌(rui4)
    6. 笍(rui4)
    7. 㻔(rui4)
    8. 䇤(rui4)
    9. 锐(rui4)
    10. 㕙(rui4)
    11. 㨅(rui4)
    12. 䓲(rui4)
同部首
    1. 涩
    2. 溼
    3. 洫
    4. 㶊
    5. 洈
    6. 泀
    7. 漢
    8. 浫
    9. 湂
    10. 涼
    11. 滷
    12. 滵
同筆畫
    1. 厏
    2. 妘
    3. 㺯
    4. 苍
    5. 𠇴
    6. 坄
    7. 抖
    8. 坈
    9. 㘩
    10. 轫
    11. 劬
    12. 吘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