昧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形〉
(1) (形聲。從日,未聲。從日,與光線有關。本義:昏暗不明)
(2) 同本義 [obscure]
昧,冥也。——《廣雅·釋詁四》
時甲子昧爽。——《書·牧誓》
日昧昧其將暮。——《楚辭·九章·懷沙》
君昧爽而櫛冠。——《荀子·哀公》。注:“昧,闇;爽,明也。謂初曉尚暗之時。”
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淮南子·原道》
雖昧必亮。——《後漢書·蘇竟傳》
愚者昧於成事。——《戰國策·趙策》
惟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楚辭·離騷》
輕身而昧大義。——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昧旦(天未全亮的時候);昧然(昏暗不明的樣子);昧昧(昏暗不明的樣子);昧色(暮色);昧明(天未全明的時刻;拂曉)
(4) 眼不明的樣子 [blind]
耳不聽五聲之和爲聾,目不別五色之章爲昧。——《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5) 愚昧;糊塗 [be ignorant of;have hazy notions about]
兼弱攻昧。——《左傳·宣公十二年》
(6) 又如:昧陋(愚昧淺陋);味瞀(昏聵;糊塗);昧昧(糊塗無知);昧錯(糊塗出錯)
詞性變化
〈動〉
(1) 掩蔽;欺騙 [conceal;hide;delude]
吾家碑不昧。——杜甫《回棹》
(2) 又如:昧公義(埋沒了公理和正義);昧心咒(昧了良心該受什麼報應的誓言);昧心錢(壞了良心賺來的錢);昧蔽(隱瞞);昧詭(隱祕;詭祕);昧密(猶隱晦)
(3) 違背 [do evil against]
今日果成妙計,捉了唐僧,就好昧了前言?——《西遊記》
(4) 又如:昧信(背信;失信);昧良心;昧心
(5) 貪,貪圖 [be greedy for]。如:昧利(貪利);昧私(貪圖私利);昧冒(貪圖)
(6) 冒犯 [offense]
丞相臣斯昧死言。——《史記·秦始皇本紀》
(7) 又如:昧死(冒死;冒昧);昧犯(冒犯)
常用詞組
昧 國語辭典
昏暗、不明。如:「曖昧」。《楚辭·屈原·離騷》:「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糊塗。如:「愚昧」、「蒙昧」。
隱藏。如:「拾金不昧」。
違背。如:「不要昧著良心做事。」《水滸傳·第四四回》:「我想他回薊州探母參師,期約百日便回。今經日久,不知信息,莫非昧信不來?」
冒犯、冒著。如:「冒昧」。《韓非子·初見秦》:「臣昧死,願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從。」
〔古文〕𣆜【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𠀤莫佩切,音妹。【說文】
𤕤旦明也。一曰闇也。【博雅】冥也。【易·屯卦】天造草昧。【疏】昧謂冥昧。【書·堯典】宅西曰昧谷。【傳】昧,冥也。日入於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
又【書·太甲】先王昧𤕤丕顯。【疏】昧是晦冥,
𤕤是未明,謂夜向晨也。【詩·鄭風】士曰昧旦。
又【書·仲虺之誥】兼弱攻昧。【傳】闇則攻之。
又【左傳·文二十六年】楚王是故昧於一來。【註】昧,猶貪冒。
又【屈原·離騷】路幽昧以險隘。【註】幽昧,不明也。
又樂名。【禮·明堂位】《昧》,東夷之樂也。
又縣名。【類篇】在益州。
又與沬同。【易·豐卦】日中見沬。【釋文】沬,《字林》作昧,云斗杓後星。
又【集韻】【韻會】𠀤莫貝切,音眛。義同。
又【韻補】叶莫結切。【鮑昭詩】年貌不可還,身意會盈歇。智哉衆多士,服理辨明昧。
爽,旦明也。从日未聲。一曰闇也。莫佩切
(昧)昧爽、逗。昧字舊奪。今補。且朙也。各本且作旦。今正。且明者、將明未全明也。牧誓。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言昧爽起行。朝旦至牧野。左傳。晏子述讒鼎之銘曰。昧旦丕顯。僞尙書演其辭曰。昧爽丕顯。坐以待旦。郊祀志。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昒爽。封禪書昒作昧。旣言旦又言昧爽者。以辛巳朔旦冬至合前文黃帝己酉朔旦冬至爲言。明冬至均在朔之旦也。繼云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明未旦時卽郊拜泰一也。內則。成人皆雞初鳴適父母舅姑之所。未冠筓者。昧爽而朝。後成人也。昧與曶古多通用。而許分別之。直以昧連爽爲䛐。昧者、未明也。爽者、明也。合爲將旦之偁。从日。未聲。莫佩切。十五部。一曰闇也。闇者、閉門也。閉門則光不明。明闇字用此不用暗。暗者、日無光也。義異。司馬相如傳。阻深闇昧。得燿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