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斤(斧頭),父聲。本義:斧子,伐木工具)
(2) 同本義 [ax,axe;hatchet]
斧,斫也。——《說文》
喪其資斧。——《易·巽卦》。注:“斧,所以斷者也。”
既破我斧。——《詩·豳風·破斧》
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宋· 蘇軾《石鐘山記》
(3) 又如:斧柯(斧柄;斧頭與斧柄;做媒);斧腦(斧之背);斧砧(古代刑具);斧繡(持斧繡衣。古執法使者的儀制)
(4) 白與黑相間的斧形圖案 [ax diagram]
斧謂之黼。——《爾雅·釋器》
加斧於槨上。——《禮記·檀弓上》
天子負斧依。——《禮記·明堂位》。注:“斧依,爲斧文屏風於戶牖之間。”
負斧扆。——《文選·張衡·東京賦》
(5) 又如:斧藻
詞性變化
〈動〉
(1) 用斧子劈、砍或破開 [ax;axe]
公怒,斧其門。——《聊齋志異》
(2) 又如:斧木
(3) 刪改;修飾 [delete and change]。如:斧琢(以斧削琢。請人修改詩文的謙辭。亦喻指詩文過分修飾雕琢)
常用詞組
斧 國語辭典
砍物的工具。《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古代殺人用的兵器或刑具。《文選·班彪·王命論》:「遇折足之凶,伏斧鉞之誅。」《聊齋志異·卷一·青鳳》:「倘宥鳳也,刀鋸鈇鉞,小生願身受之。」
以斧砍物。漢·曹操〈苦寒行〉:「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聊齋志異·卷八·小翠》:「公怒,斧其門。」
【唐韻】方矩切【集韻】【韻會】匪父切,𠀤音甫。【說文】斫也。【釋名】斧,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廣韻】神農作斤斧陶冶。【易·旅卦】得其資斧。【註】斧,所以斫除荆棘,以安其舍者也。【孟子】斧斤以時入山林。【詩·豳風】旣破我斧。【傳】隋銎曰斧。
又凡以斧斫物,亦曰斧。【古詩·苦寒歌】擔囊行取薪,斧氷持作糜。【註】天寒水凍,故斫氷作粥也。
又仙名。【左思·蜀都賦】山圖采而得道,赤斧服而不朽。【註】列仙服丹砂不死也。
又【儀禮·覲禮】天子設斧依于戸牖之閒。【註】依,如今綈素屛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斧謂之黼。
又鉞斧,今儀仗中亦有之,其形圓如月然。 【集韻】或作鈇。
斧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