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愈
〈動〉
(形聲。从心,俞聲。本義:病好了。這個意義後來又寫作“瘉”、“癒”) 同本義 [recover]
瘉,病瘳也。——《說文》
幸上病瘉。——《漢書·盧綰傳》
至日中間差瘉。——《漢書·李尋傳》
周王病瘉。——《戰國策·周策》
武益愈。——《漢書·李廣蘇建傳》
因天氣和暖,黛玉之疾漸愈。——《紅樓夢》
兼旬愈。——清· 方苞《獄中雜記》
又如:癒合(傷口長好)
詞性變化
〈動〉
勝過 [surpass]
一暴之功,猶愈於十日之寒也。——清· 顧炎武《與潘次耕札》
〈副〉
(1) 更加;越發 [more]
政事愈蹙。——《詩·小雅·小明》
愈束縛牢甚。——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聞而愈悲。——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雪愈甚。——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紀》
入之愈深。——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又如:我愈覺得這些孩子可愛了;家鄉離我愈近了;愈更(更加);愈扇(更加發揚);愈愈(益甚);愈出愈奇(越來越奇異)
(2) 連用,與“越…越…”義同 [the more…the more…]。
如:風愈刮愈大;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愈殘酷,人民的反抗就愈強烈
常用詞組
愈 國語辭典
-
更加、越發。如:「愈長愈高」。《詩經·小雅·小明》:「曷云其還,政事愈蹙。」
-
病情好轉。《孟子·公孫丑下》:「今病小愈,趨造於朝。」《紅樓夢·第六二回》:「因天氣和暖,黛玉之疾漸愈,故也來了。」
-
勝過、高明。《論語·公冶長》:「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漢·王充《論衡·自紀》:「蓋文多勝寡,財寡愈貧。」
-
姓。如宋代有愈植、愈德勤。
【廣韻】以主切【集韻】【韻會】勇主切,𠀤音庾。【玉篇】勝也。【廣韻】賢也。【增韻】過也。【孟子】丹之治水也,愈於禹。
又進也,益也。【詩·小雅】憂心愈愈。【蘇氏曰】愈愈,益甚之意。
又差也。【左傳·昭二十年】相從爲愈。【註】愈,差也。【正義】病差謂之愈。
又【正韻】偶許切。義同。
又【集韻】容朱切【韻會】羊朱切【正韻】雲俱切,𠀤音于。【老子·道德經】動而愈出。【音義】羊主反,又羊朱反。
又通作兪。【吳語】越閒兪章。【荀子·仲尼篇】兪務而俞遠。𠀤讀作愈。【前漢·禮志】兪甚亡益。 亦通作瘉。【晉語】東方之士孰爲瘉。【註】賢也。
又【前漢·藝文志】不猶瘉於野乎。
又與愉通。【荀子·正論篇】天子者,勢至重而形至怢,心至愈而志無所詘。【註】愈,讀爲愉。◎按廣韻,集韻,韻會,上聲俱切喩母,而正韻獨切疑母,蓋北音以疑爲喩,故又以喩爲疑也。然於平聲又切喩母,則其不安於疑母可知矣。
薄也。从心俞聲。《論語》曰:“私覿,愉愉如也。”羊朱切
(愉)薄也。薄本訓林薄、蠶薄,而叚爲淺泊字。泊水部作洦。凡言厚薄皆
𣆪泊之叚借字。此薄也當作薄樂也,轉寫奪樂字。謂淺薄之樂也。引申之,凡薄皆云愉。唐風:他人是愉。傳曰:愉,樂也。禮記曰: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此愉之本義也。毛不言薄者,重樂不重薄也。鹿鳴:視民不恌。傳曰:恌,愉也。許書人部作佻,愉也。周禮:以俗教安,則民不愉。鄭注:愉謂朝不謀夕。此引申之義也。淺人分别之,别製偷字,从人,訓爲偷薄,訓爲苟且,訓爲偷盜,絕非古字,許書所無。然自山有樞鄭箋云愉讀曰偷。偷,取也。則不可謂其字不古矣。从心俞聲。羊朱切。古音在四部。論語曰:私覿愉愉如也。鄉黨篇文。覿者,儥之俗字。愉愉,聘禮作俞俞。論語鄭注云:愉愉,容色和也。正薄樂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