弇 基本解釋
● 弇
- 覆蓋,掩蔽。《管子•八觀》:「塞其塗,弇其迹。」
- 深邃;深陷。《吕氏春秋•孟冬紀》:「其器宏以弇。」
- 器物口小而腹大。《周禮•春官•典同》:「侈聲筰,弇聲鬱。」
- 窄;狹窄。《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行及弇中,將舍。」
- 狹隘。清趙翼《刪改舊詩作》:「少日所得意,老去覺弇陋。」
- 承襲;沿襲。《荀子•賦篇》:「法禹、舜而能弇迹者邪?」
- 同。《爾雅•釋言》:「弇,同也。」
● 弇
- 〔弇茲〕①古山名。即崎峨山。《穆天子傳》卷三:「天子遂驅,升于弇山。」②神《山海經•大荒西經》:「西海階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兹。」
● 弇
- 姓。《集韻•覃韻》:「弇,姓也。」
英語 cover over, hide; narrow-necked
德語 decken, umfassen ,fangen, abfangen
弇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動
弇,蓋也。——《說文》
弇日爲蔽雲。——《爾雅·釋天》
升於弇山。——《穆天子傳》。注:「弇茲山日入所也。」
是猶弇其目而祝於叢社也。——《墨子·耕法》
詞性變化
形
深 [deep]
處必弇。——《呂氏春秋·仲冬》
常用詞組
弇 國語辭典
-
遮蓋、掩蔽。《爾雅·釋天》:「弇日為蔽雲,疾雷為霆霓。」《管子·八觀》:「塞其塗,弇其跡。」
-
承襲、依循。《荀子·賦篇》:「法禹、舜而能弇跡者邪?」
-
深。《呂氏春秋·仲冬紀·仲冬》:「君子齋戒,處必弇。」漢·高誘·注:「弇,深邃。」
-
窄小、狹隘。如:「弇口」。《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行及弇中,將舍。」晉·杜預·注:「弇中,狹道。」
〔古文〕𢍔
𥦦【唐韻】一儉切【集韻】衣檢切【正韻】於檢切,
𠀤音奄。【爾雅·釋言】蓋也。【註】謂覆蓋。
又【釋天】弇日爲蔽雲。【註】暈氣五彩覆日也。
又【爾雅·釋言】同也。
又【類篇】弇中,隘道也。【左傳·襄二十五年】行及弇中。
又器之口小中寬者曰弇。【周禮·春官】侈聲筰,弇聲鬱。【註】弇謂中央寬也。弇則聲鬱勃不出也。【冬官·考工記】侈弇之所由興。【疏】由鍾口侈弇,所興之聲,亦有柞有鬱。【呂氏春秋】其器宏以弇。【註】宏大弇深,象冬閉藏也。
又內向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棧車欲弇。【疏】棧車無革鞔輿,易可坼壞,故當弇向內爲之。
又地名。【淮南子·地形訓】正西弇州曰幷土。
又山名。【山海經】大荒西有弇州之山。【穆天子傳】天子賔於西王母,乃紀其迹於弇山,名曰西王母之山。【註】弇口之入。
又弇兹,神名。【山海經】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兹。
又【類篇】那含切,音南。姓也。
又【唐韻】古南切,音蜬。亦蓋也。
又【集韻】於豔切,音厭。【周禮·春官】弇聲鬱。【釋文】劉昌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