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廣( yǎn),表示與房屋有關,付聲。本義:府庫,府藏。古時國家收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
(2) 同本義 [repository]
府,文書藏也。——《說文》
開府庫,出幣帛。——《淮南子·時則》
在府言府。——《禮記·曲禮》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史記·項羽本紀》
以問公卿,亦以爲虛費府帑。——《漢書·匈奴傳》
遇有水旱疾疫,則開倉廩悉府庫以賑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府室(國家書庫);府庫(官府儲存財物、兵甲的倉庫);府實(府庫中的財物);府帑(國庫;國庫所藏的金帛);府錢(府庫的錢財)
(4) 古代管理財貨或文書的官吏 [financial or documental official]。如:府吏(古時管理財貨文書出納的小吏)
(5) 官署。漢至南北朝多指高級官員及諸王治事之所 [government agency;seat of government]
以八法治官府。——《周禮·太宰》。注:“百官所居曰府。”
宮中府中,俱爲一體。——諸葛亮《出師表》
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宋· 文天祥《< 指南錄>後序》
(6) 又如:府上(官府,衙門;今尊稱對方家宅或家鄉);府廳(官署的廳堂);府朝(官署;王府);府幕(府署的幕僚)
(7) 第宅。地方行政長官或達官貴人的官邸 [mansion;offlcial residence]。如:王府(有王爵封號的人的住宅);府寺(古代公卿的官舍);府舍(官舍,官邸)
(8) 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區劃,比縣高一級 [prefecture]。如:常德府,濟南府;府元(府試頭名);府庠(州府裏的學校)
(9) 對別人住宅的敬稱 [your home]。如:造府請教
(10) 通“腑”。臟腑 [internal organs of human body;viscera]
所謂上喘而爲水者,陰氣下而覆上,上則邪客於藏府間,故爲水也。——《素問》
(11) 又
五藏已傷,六府不通。
(12) 又如:六府(中醫指胃、小腸、大腸、膀胱、膽和三焦)
詞性變化
〈動〉
(1) 通“俯”。屈身,低頭,與“仰”相對 [bow one's head]
王府而視之,其宮榭若累塊積蘇焉。——《列子·周穆王》
(2) 又如:府然(屈身、低頭的樣子)
常用詞組
府 國語辭典
儲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說文解字·广部》「府」字·清·段玉裁·注:「文書所藏之處曰府。」《孟子·告子下》:「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
官署,官員辦公的地方。如:「官府」、「首府」、「總統府」。《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古代介於省、縣間的地方行政機構。如:「開封府」、「徐州府」。
達官顯貴的住所。如:「王府」。《紅樓夢·第二回》:「路北,東是寧國府,西是榮國府。」
尊稱別人的居處。如:「尊府」、「貴府」、「造府請教」。
泛指人、物聚集的地方。《文選·陸機·文賦》:「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
姓。如漢代有府悝。
【唐韻】方矩切【集韻】【韻會】匪父切,𠀤音甫。【說文】文書藏也。【周禮·天官】府六人。【註】治藏,史掌書者。【又】宰夫八職,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註】治藏,藏文書,若今起文書草也。
又【玉篇】府,聚也。藏,貨也。【書·大禹謨】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疏】水火木金土五材,兼以穀爲六府。【禮·曲禮】在府言府,在庫言庫。【註】府謂寶藏財賄之處也。
又掌財幣之官皆曰府。【周禮·天官】大府,玉府,內府,外府。
又【地官】泉府。
又【春官】天府。【前漢·食貨志】太公爲周立九府圜法。【註】皆掌財幣之官,故云九府。
又【百官公卿表】少府掌山海地澤之稅,以給共養。
又【廣韻】府,官府,公卿牧守道德之所聚也。【前漢·趙禹傳】文深不可居大府。【蜀志·諸葛亮傳】開府治事。
又【韻會】唐制,爲大州曰府。【唐書·地理志】州府三百五十八。
又【韻會】州名。漢屬太原,魏置嵐州,後唐立府州。【前漢·禮樂志】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
又姓。【風俗通】漢有司徒掾府悝。
又與腑通。【周禮·天官·疾醫疏】六府,胃小腸大腸膀胱膽三焦,以其受盛,故謂之爲府。
又【春官·天府疏】在人身中,飮食所聚,謂之六府。
又與俯通。【列子·周穆王篇】王府而視之。
府 字源字形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