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巾,冒聲。巾是絲織品,表示材料。字本作「月」,象帽形,又作「冒」。本義:帽子)
(2) 同本義 [hat]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樂府詩集·陌上桑》
又如:帽憑(盈滿的樣子);帽正(帽子前緣正中的裝飾,一般爲珠或玉);帽襻兒(帽子上布制的扣紐帶);禮帽(跟禮服相配的帽子);帽套(加於帽外的衣飾);帽釘(即鉚釘。因其頭形如帽,故名)
(3) 形狀或作用像帽子或各種保護頭部的物件 [helmet]
投筆擲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聊齋志異·口技》:注。此指筆套。
又如:筆帽(套在筆頭上保護筆的套兒);安全帽;螺釘帽
詞性變化
〈動〉
戴帽 [put on a cap]
見人頭未帽。——陸龜蒙《南涇漁夫》
常用詞組
帽 國語辭典
-
戴在頭上,用來裝飾、保暖或保護頭部的東西。如:「草帽」、「遮陽帽」。唐·杜光庭《虯髯客傳》:「脫衣去帽,乃十八九佳麗人也。」
-
器物的頂罩,作用或形狀像帽子。如:「筆帽」、「螺絲帽」。《聊齋志異·卷二·口技》:「折紙戢戢然,拔筆擲帽丁丁然。」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報切,音
𧛕。【釋名】冒也。【說文】本作冃。【徐鉉曰】今作帽。帽名猶冠。義取蒙覆其首,本纚也。古者冠無帽,冠下有纚,以繒爲之。後人因之帽於冠,或裁纚爲帽。自乗輿宴居,下至庶人無爵者,皆服之。江左時,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見,但無頂圈矣,後乃高其屋云。【隋書·禮儀志】帽,自天子下及庶人通冠之,以白紗者名高頂帽。
又有繒皂雜紗爲之,高屋下裙,蓋無定準。【唐書·車服志】烏紗帽者,視事及燕見賔客之服也。
又通作冒。【史記·絳侯世家】薄太后以冒絮提文帝。【註】應劭曰:陌額絮也。晉灼曰:巴蜀異物志謂,頭上巾爲冒絮。
帽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mɑu˥˧ 唐代读音 *mɑ̀u日语读音 BOUSHI韩语罗马 MO现代韩语 모越南语 mão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mo5 mau5 [客语拼音字汇] mau4 mo4 [海陆腔] mo6 mau5 [客英字典] mau5 [陆丰腔] mo6 [梅县腔] mau5 [沙头角腔] mau5 [宝安腔] mau3 [东莞腔] mau3粤语 mou6潮州话 bho7
近代音 明母 蕭豪韻 去聲 貌小空;中古音 明母 号韻 去聲 曰小韻 莫報切 一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明母 蕭部 ;王力系统:明母 幽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