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1) 方位名。與「南」相對 [north]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爲南北之北。——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萬物負陰而抱陽。——《老子》。王力按,山北爲陰,山南爲陽,老子的話等於說萬物負背而抱南。
然則北通巫峽。——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南聲函胡,北音清越。——宋· 蘇軾《石鐘山記》
沛公北向坐。——《史記·項羽本紀》
又北向。——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又如:正北;西北;東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陽市北。東漢及魏晉的王侯公卿多葬於此。泛指墓地);北闈(清代在順天(今北京)的鄉試稱「北闈」,在江寧(今南京)的鄉試稱「南闈」);北里(妓院);北闕(皇宮。借指帝王);北鄙(北方的邊邑);北雍(北京的國子監);北邙鄉女(代指死去的女性);北津(北方的渡口)
(2) 敗逃的軍隊 [defeated troops]
燕兵獨追北,入至 臨淄。——《戰國策·燕策一》
(3) 姓
詞性變化
動
(1) 敗北 [be defeated]
連戰皆北。——《史記·項羽本紀》
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韓非子·五蠹》
(2) 敗逃 [retreat]
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漢· 賈誼《過秦論》
常用詞組
北 國語辭典
-
方位名:➊ 相對於「南」而言。如:「北方」、「漠北」。➋ 地圖的上方。
-
敗逃的軍隊。《文選·李陵·答蘇武書》:「斬將搴旗,追奔逐北。」
-
在北方或從北來的。如:「北國」、「北風」。《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
向北行。《呂氏春秋·孟春紀·孟春》:「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候鴈北。」
-
失敗、敗逃。如:「敗北」。《韓非子·五蠹》:「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
-
向北,表示行動的方向。如:「北上」、「北征」。《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京索既扼,引師北討。」
-
違反、背叛。《說文解字·北部》:「北,乘也,从二人相背也。」《戰國策·齊策六》:「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通「背」。
-
(一)之讀音。
北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pei˨˩˦; pei˥˧ 唐代读音 *bək日语读音 KITA NIGERU韩语罗马 PWUK PEY现代韩语 배 북
客家话 [沙头角腔] biet7 [海陆腔] bet7 [梅县腔] bet7 [东莞腔] bet7 [客英字典] bet7 [陆丰腔] bet7 [客语拼音字汇] bed5 [台湾四县腔] bet7 [宝安腔] bet7粤语 baak1 bak1潮州话 bag4 (pak)
近代音 幫母 齊微韻 入聲作上聲 筆小空;中古音 幫母 德韻 入聲 北小韻 博墨切 一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幫母 德部 ;王力系统:幫母 職部 ;
北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