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 詳細解釋
儿 國語辭典
名
-
同「人 」。《說文解字·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元·戴侗《六書故·卷八·人》:「按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稍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則不變其本文而為人;合於下者,若『兒』若『見』則微變其本文為儿。」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漢典】
《說文解字》
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在人下,故詰屈。”凡儿之屬皆从儿。如鄰切
《說文解字注》
(儿)古文奇字也。此冡人部而言,人者天地之性冣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之形。其作儿者,則古文奇字之人也。如大下曰: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大下曰。籒文大。則例正同。介與人之義巳見於大與人之下,故皆不必㪅言其義。今俗本古文奇字之上
𡚶添仁人也三字,是爲蛇足。同字而必異部者,異其从之之字也。象形。孔子:儿在下。故詰詘。儿在各本作在人。今依玉篇,詘各本作屈。誤。今正。舉孔子說證象形也。籒文兼象臂脛。古文奇字則惟象股腳。詰詘猶今云屈曲也。如鄰切。十二部。凡儿之屬皆从儿。
【漢典】
儿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重定向至「人」。
重定向至「兒」。
重定向至「人」。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隸書 | 楷書 |
重定向至「兒」。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隸書 | 楷書 | 楷書 |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漢典】
小學古詩詞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 《村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宋·叶绍翁 《夜书所见》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宋·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宋·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南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杨氏之子》
初中古詩詞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南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咏雪》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南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咏雪》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南北朝·佚名 《木兰诗 / 木兰辞》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南北朝·佚名 《木兰诗 / 木兰辞》
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汉·司马迁 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周亚夫军细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