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俯
動
(1) (會意。從頁( xié),表示與頭有關,從逃省。取低頭逃跑意。現在簡化爲「從人府聲」的形聲字。本義:低頭)
(2) 同本義 [bow one's head]
俯而納屨。——《禮記·曲禮上》
俯而闚其戶。——《公羊傳·宣公六年》
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晉· 王羲之《蘭亭集序》
又如:俯擗(低頭捶胸,悲傷之極的樣子);俯僂(低頭曲背);俯聽(俯首而聽);俯鑑(低頭照視)
(3) 彎腰屈身 [bend]
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又如:俯步(俯身而行);俯躬(彎下身子);俯鏡(彎身下視照影)
(4) 從上往下看,從高處往下看 [overlook]。
如:俯矚;俯覽;俯窺;俯眺
(5) 在蟄伏的狀態中的越冬 [hibernate]
蟄蟲鹹俯在內,皆墐其戶。——《禮記祔》
(6) 上對下行動的敬辭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俯準(敬辭。允准;答應);俯從(敬辭。聽從,允許);俯同(敬辭。屈駕;勞駕);俯垂護佑(敬辭。垂憐保佑)
常用詞組
俯 國語辭典
-
低頭、低下。與「仰」相對。《易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
舊時公文書信中請求允許的謙辭。如:「俯允」、「俯念」。
低頭也。从頁,逃省。太史卜書,頫仰字如此。楊雄曰:人面頫。 俛,頫或从人免。方矩切〖注〗臣鉉等曰:頫首者,逃亡之皃,故从逃省。今俗作俯,非是。
(頫)低頭也。低當作氐。西京賦:伏櫺檻而頫聽,聞雷霆之相激。薛綜曰:頫,低頭也。上林賦:頫杳眇而無見。李善引聲類。頫古文俯字。从
𩑋,逃省。逃者多媿而俯,故取以會意。从逃猶从兔也。匡謬正俗引張揖古今字詁云。頫今之俯俛也。葢俛字本从免。俯則由音誤而製。用府爲聲。字之俗而謬者。故許書不録。俛,舊音無辨切。頫,玉篇音靡卷切。正是一字一音。而孫強輩增說文音俯四字,不知許正讀如免耳。古音在十三、十四部之閒。大徐云方矩切者,俗音也。大史卜書,頫仰字如此,卜或作公,誤。匡謬正俗引正作卜。漢藝文志蓍龜十五家四百一卷,大史卜書當在其內。言此者,以正當時多作俛俯非古也。楊雄曰:人面頫。此葢摘取楊所自作訓纂篇中三字。以證从
𩑋之意。頫本謂低頭。引伸爲凡低之偁。
(俛)頫或从人免。匡謬正俗引及小徐皆作俗頫字。篆體或改作俛。解作从人兔,以从兔聲而讀同俯爲龤。不知舊讀同免。過秦論:俛起阡陌之中。李善引漢書音義。音免。史記倉公傳,不可俛仰。音免。龜策,列傳首俛。索隱正義皆音免。玄應書㒳云俛仰,無辨切。廣韵俛亡辨切。俯俛也。玉篇人部俛無辨切。俯俛也,此皆俛之正音。而表記俛焉日有孶孶,釋文音勉。毛詩黽勉,李善引皆作僶俛。俛與勉同音。故古假爲勉字。古無讀俛如府者也,頫音同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