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代〉
(1) (會意。從人,從尹。尹,治理。合起來指伊尹,殷治理天下者。後假借爲那)
(2) 表示遠指,相當於“那” [that]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秦風·蒹葭》。箋:“伊,當作繄,猶是也。”
(3) 表示第三人稱,相當於“她”、“他”、“彼” [he;she]
薛蟠因伊倔強,將酒照臉潑去。——《紅樓夢》
江家我顧伊, 庾家伊顧我。——《世說新語》
吾見張時,伊已六十。——《南史》
(4) 又如:伊行(她那裏;他們);伊曹(彼輩,他們);伊儔(彼輩,其類);伊拉(方言。他們)
(5) 表示第二人稱,相當於“你” [you]
勿學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世說新語》
我這裏吐膽傾心說與伊,難道你不解其中意。——佚名《馬陵道》
(6) 又如:伊咱(你);伊行(你這裏;你們);伊家(你)
詞性變化
〈動〉
(1) 表示判斷,常與“匪”連用,相當於“卻是”、“即是” [be]
匪莪伊蒿。——《詩·小雅·蓼莪》
昔衛鞅因景監以見,有識知其不終。今得臣舉者,匪榮伊辱。——《後漢書》
(2) 又如:匪朝伊暮;匪朝伊夕;匪榮伊辱;匪愚伊耄
<語>
(1) 語助詞。用於句中,無義
旨酒既清,嘉薦伊脯。——《儀禮》
(2) 發語詞,無義。如:伊何(爲何,爲什麼);伊誰(誰,何人)
(3) 通“繄”。是 [yes]
不可畏也,伊可懷也。——《詩·豳風·東山》。箋:“伊,當作繄。”
我這懷矣,自詒伊阻。——《詩·邶風·雄雉》
◎ 伊 Yī
〈名〉
(1) 伊水 [Yi River]。伊河,在河南省西部,源出伏山,後入洛河。如:伊川(伊水流域)
(2) 伊朗的簡稱 [Iran]。如:兩伊(伊朗、伊拉克)戰爭
(3) 伊拉克的簡稱 [Irag]
常用詞組
伊 國語辭典
第三人稱代名詞,相當於「彼」、「他」。《詩經·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 一方。」宋·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人稱代名詞,相當於「你」。《董西廂·卷七》:「我於伊志誠沒倦怠,你於我堅心莫更改。」元·佚名《馬陵道·第三折》:「我這裡吐膽傾心說與伊,難道你不解其中意。」
表示肯定,相當於「是」。《詩經·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後漢書·卷七八·宦者傳·孫程傳》:「昔衛鞅因景監以見,有識知其不終。今得臣舉者,匪榮伊辱。」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谷風》:「不念昔者,伊余來塈。」《文選·陸機·文賦》:「伊茲事之可樂,固聖賢之所欽。」
文言助詞,表示「剛剛」的意思。如:「就職伊始」、「開幕伊始」。
姓。如商朝有伊尹。
〔古文〕𦯴
𠈽【唐韻】於脂切【集韻】於夷切【韻會】幺夷切【正韻】於宜切,
𠀤音蛜。彼也。【詩·秦風】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又發語辭。【詩·邶風】伊余來墍。
又【小雅】伊誰云從。
又維也。【儀禮·士冠禮】嘉薦伊脯。【揚雄·河東賦】伊年暮春,將瘞后土,禮靈祇。【註】師古曰:伊,是也。
又鬰伊,不舒貌。【後漢·崔寔傳】智士鬰伊於下。與噫通。
又吾伊,讀書聲。【黃庭堅詩】北窻讀書聲吾伊。俗作吚。
又伊威,委黍也。【詩·豳風】伊威在室。【陸璣疏】伊威一名委黍,一名鼠婦,在壁根下甕底土中生,如白魚者是也。
又姓。
又州名。本伊吾盧,地在燉煌大磧外,唐初內附,置伊州。
又木名。【山海經】熊耳之山,伊水出焉,南入于洛。與洢同。
又【周禮·秋官】伊耆氏。【註】伊耆,古王者號。後王識伊耆氏之舊德,而以名官。今姓有伊耆氏。
殷聖人阿衡,尹治天下者。从人从尹。𦯴, 古文伊从古文死。於脂切〖注〗
𠈽,亦古文伊。
(伊)殷聖人阿衡也。殷聖人之上當有伊尹二字。傳寫奪之。阿衡見商頌。毛傳曰。阿衡、伊尹也。箋云。阿倚、衡平也。伊尹、湯所依倚而取平。故以爲官名。伊與阿、尹與衡皆雙聲。然則一語之轉也。許云伊尹、殷聖人阿衡也。本毛說。不言伊尹爲姓名也。諸家或云伊氏尹字。或云名摯。皆所傳聞異辭耳。禮記所偁古文尙書㒳言尹躬。則尹實其名。尹治天下者。从人尹。尹治猶言治平。此說从人尹之意也。言阿衡者、尹治天下者也。故又謂之伊尹。而伊字亦从尹。於脂切。十五部。釋詁、毛傳皆曰。伊、維也。爲發語辭。詩雄雉、蒹葭、東山、白駒之伊字鄭箋云。當爲繄。繄猶是也。
(
𠈽)古文伊。从古文死。以死爲聲。
伊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