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兩點,指示兩腋所在。「腋」的本字。本義:人腋窩) 同本義 [armpit]
亦,人之臂亦也。——《說文》。字俗作腋
胳謂之腋。——《廣雅》
腋在肘後。——《埤蒼》
詞性變化
〈副〉
(1) 也;也是 [also]
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也不過是摘了帽子,光着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搶,撞。)——《戰國策·魏策》
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爲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義。以,用,後面省略了賓語「之」)。——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攻一時,敵退,三保亦自喜。——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又如:亦許(也許);亦然(也是這樣)
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左傳·文公七年》
又如:亦且(又,而且);亦復(又)
(2) 也…也…;又…又… [both…and…]——連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名詞前面,強調兩種動作、行爲、狀態、事物彼此並列或互相對待。如:亦真亦假
(3) 不過;僅僅;只是 [but;only]
寡人之從君而西也,亦晉之妖夢是踐。——《左傳》
常用詞組
亦 國語辭典
-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人之臂亦也。从大,象兩亦之形。凡亦之屬皆从亦。羊益切〖注〗臣鉉等曰:今別作腋,非是。
(亦)人之臂亦也。玉篇今作掖。按手部掖者,以手持人臂投地也,一曰臂下也。一曰臂下之語,葢淺人據俗字增之耳。徐鉉等曰:亦今別作腋。按廣韵肘腋作此字。俗用亦爲語䛐,乃別造此。肉部曰:胳,亦下也。胠,亦下也。今禮記深衣袼之高下注云:袼,衣袂當腋之縫。袼、腋乃皆俗字。人臂㒳垂,臂與身之閒則謂之臂亦。臂與身有重曡之意,故引申爲重累之䛐。公羊傳:大火爲大辰,伐爲大辰,北辰亦爲大辰。何注云:亦者,㒳相須之意。按經傳之亦,有上有所蒙者,有上無所蒙者。論語不亦說乎,亦可宗也,亦可以弗畔,亦可以爲成人矣,皆上無所蒙。皇侃曰:亦猶重也。此等皆申重贊美之䛐。亦之言猶大也、甚也。若周頌亦有高廪,亦服爾耕。鄭箋云:亦,大也。是謂亦卽奕奕之叚借也。介部曰:奕,大也。又或叚爲射,或叚爲易。从大,象㒳亦之形。謂左右㒳直,所以象無形之形。羊益切。古音在五部。凡亦之屬皆从亦。
亦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