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 基本解釋
亢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形〉
(1) (象形。小篆字形,从大(人)省,象人的頸脈形 ①( gāng)本義:人頸的前部,喉嚨 ②高)
(2) 高 [high]
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莊子·人間世》
又如:亢爽(天高氣爽;性格直爽);亢山(高山);亢言(高談闊論);亢昂(高昂;激揚)
(3) 剛強 [firm]
恕在朝八年,其議論亢直,皆此類也。——《三國志·杜恕傳》
又如:亢烈(剛毅);亢亮(剛直誠信);亢悍(剛烈強悍);亢藏(剛直孤僻)
(4) 自高,無所屈 [supercilious]
信明蹇亢,以門望自負。——《新唐書·文藝傳上》
又如:亢世(傲世);亢意(言恣意妄爲);亢龍(本指驕橫無德之君。借指熱衷功名,鍘愎躁進之人)
(5) 乾旱 [arid]。
如:亢陽(指旱災);亢厲(旱災);亢嘆(旱災)
詞性變化
〈名〉
(1) 星名,亢宿。二十八宿之一,青龍七宿的第二宿 [name of a constellation]
亢宿四星。——《宋史·天文志三》
(2) 姓
〈副〉
極,達到最高的境界 [very]
從今以後,着這楚州亢旱三年。—— 元· 關漢卿《元曲選·竇娥冤》
又如:亢寵(居於極尊貴之位);亢陽(陽氣極盛;陽光過多,久不下雨,故天旱稱亢陽);亢龍有悔(處於極尊貴之位,當戒慎其敗悔);亢炎(非常炎熱)
〈動〉
(1) 抵禦。通“抗” [resist;withstand]
我則爲政,而亢大國之討。——《左傳·宣公十三年》
諸列侯莫敢與亢禮。——《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又如:亢衡(對立相敵。也作抗衡);亢禮(彼此以平等的禮儀相待。也作“抗禮”);亢答(應對。指禮儀酬答)
(2) 蔽,庇護 [shelter;shield]
吉不能亢身,焉能抗宗?——《左傳·昭公元年》
又如:亢宗(庇護宗族。後引申爲光大門第)
常用詞組
亢 國語辭典
-
高。如:「高亢」。《莊子·人間世》:「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唐·成玄英·疏:「亢,高也。」
-
高傲。如:「不卑不亢」。
-
強硬。《管子·輕重戊》:「天子幼弱,諸侯亢強。」
-
過甚、極。《易經·乾卦·上九》:「亢龍有悔。」唐·孔穎達·正義:「上九,亢陽之至,大而極盛,故曰亢龍。」
-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為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二宿,由四顆星組成。
-
姓。如唐代有亢潮。
-
脖子、咽喉。《說文解字·亢部》:「亢,人頸也。」《漢書·卷三二·張耳陳餘傳》:「乃仰絕亢而死。」唐·顏師古·注:「亢者,總謂頸耳。」
【唐韻】古郞切【集韻】【韻會】【正韻】居郞切,𠀤音岡。【說文】人頸也。【史記·婁敬傳】搤其亢。
又【爾雅·釋鳥】亢,鳥嚨。【註】亢卽咽,俗作吭。
又【玉篇】苦浪切。星名。【爾雅·釋天】壽星,角亢也。【註】列宿數起角亢,故曰壽。【史記·天官書】亢爲疏廟。【春秋·元命包】亢四星爲廟庭,聽政之所,其占明大,則輔臣忠,天下寧。
又過也,愆也。【易·乾卦】亢龍有悔。【正義】上九,亢陽之至,大而極盛,故曰亢龍。
又旱曰亢陽。
又極也。【左傳·宣三年】可以亢寵。
又强也,蔽也。【左傳·昭元年】鄭太叔曰: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
又無所𤰞屈曰亢。【唐書·崔信明傳】信明蹇亢,以門望自負。
又督亢,龍亢,俱地名。
又姓。明亢思謙,臨汾人,由翰林官至布政。
又敵也。【揚雄·趙充國贊】營平守節,屢奏封章。料敵制勝,威謀靡亢。
又同庚。亢倉子。【莊子】作庚桑子。
人頸也。从大省,象頸脈形。凡亢之屬皆从亢。頏,亢或从頁。古郎切
(亢)人頸也。史、漢張耳列傳:乃仰絕亢而死。韋昭曰:亢,咽也。蘇林云:肮,頸大脈也。俗所謂胡脈。
𡝤敬傳:搤其亢。張晏曰:亢,喉嚨也。按釋鳥曰:亢,鳥嚨。此以人頸之偁爲鳥頸之偁也。亢之引申爲高也,舉也,當也。从大省。上人。象頸脈形。下冂。蘇説與此合。古郞切。十部。按亦胡郞切,亦下浪切。俗作肮,作吭。凡亢之屬皆从亢。
(頏)亢或从頁。此字見於經者,邶風曰:燕燕于飛,頡之頏之。毛傳曰:飛而上曰頡,飛而下曰頏。解者不得其説。玉裁謂:當作飛而下曰頡,飛而上曰頏。轉寫互譌久矣。頡與頁同音,頁古文䭫飛而下如䭫首然,故曰頡之。古本當作頁之。頏卽亢字。亢之引申爲高也,故曰頏之。古本當作亢之。於音尋義,斷無飛而下曰頏者。若楊雄甘泉賦:柴虒參差,魚頡而鳥胻。李善曰:頡胻,猶頡頏也。歸古曰:頡胻,上下也。皆以毛詩頡頏爲訓。魚潛淵,鳥戾天,亦可證頡下頏上矣。俗本漢書胻譌从目,作䀪,集韵入諸唐韵,謂卽燕燕之頏字。俗字之不可問有如此者。楊雄解嘲:鄒衍以頡亢而取世資。漢書作亢,文
𨕖作頏,正亢、頏同字之證。頁部曰:頡者,直項也。亢者,人頸。然則頡亢正謂直項。淮南修務訓:王公大人有嚴志頡頏之行者,無不憛悇癢心而悅其色矣。此正用直項之訓。解嘲之頡亢,亦正謂鄒衍强項傲物而世猶歸資之也。亢用字之本義。東方朔畫贊云: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頡頏以傲世。亦取直項之義。
亢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kʰɑŋ˥˧ 唐代读音 kɑ̀ng日语读音 TAKABURU韩语罗马 HANG现代韩语 항越南语 cang
客家话 [海陆腔] gong1 kong5 [客语拼音字汇] kong4 [梅县腔] kong1 [宝安腔] kong5 | gong1 hong2 [客英字典] kong1 kong5 [台湾四县腔] gong1 kong5粤语 gong1 kong3潮州话 kang3 (khàng)
近代音 見母 江陽韻 平聲陰 岡小空;溪母 江陽韻 去聲 炕小空;中古音 見母 唐韻 平聲 岡小韻 古郎切 一等 開口;溪母 宕韻 去聲 抗小韻 苦浪切 一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見母 唐部 ;溪母 唐部 ;王力系统:見母 陽部 ;溪母 陽部 ;
亢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說文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