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部首

異體字

部首 巾

部外 13

總筆畫 16

幘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扩展B U+22159

左右结构

2521252342511134

五筆

倉頡

鄭碼

mhgm

lbdbc

lill

部首 巾 部外 13總筆劃 16

統一碼 22159筆順 2521252342511134

𢅙 基本解釋

© 漢典
【寅集中】【巾】 幘·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11

幘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𢅙”字頭,請參考“幘”字。)
【寅集中】【巾】 幘·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11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側革切,音責。【說文】髮有巾曰幘。【玉篇】覆髻也。【急就篇註】幘者,韜髮之巾,所以整嫧髮也。【揚子·方言】覆結謂之幘巾。【廣雅】承露幘,覆結也。【蔡邕·獨斷】幘,古者𤰞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元帝額有壯髮,不欲使人見,始進幘服之,羣臣皆隨焉。然尚無巾,至王莽內加巾,故言王莽禿幘施屋。【後漢·輿服志】古者有冠無幘,秦加武將首飾爲絳袙,以表貴賤。其後稍稍作顏題。漢興,續其顏,却摞之,施巾連題。却覆之,今喪幘是其制也,名之曰幘。幘者,賾也,頭首嚴賾也。至孝文,乃高顏題,續之爲耳,崇其巾爲屋,合後施收上下,羣臣貴賤皆服之。文者長耳,武者短耳。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未冠童子幘無屋。【隋書·禮儀志】文者長耳,謂之介幘。武者短耳,謂之平上幘。

又與䶦同。【集韻】齒相値。亦作幘。【左傳·定九年】晳幘而衣貍製。【註】幘,齒上下相値也。

© 漢典
【卷七】【巾】

幘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𢅙”字頭,請參考“幘”字:)
【卷七】【巾】
『說文解字』

髮有巾曰幘。从巾責聲。側革切

『說文解字注』

(幘)髮有巾曰幘。方言曰。覆髻謂之幘巾。或謂之承露。或謂之覆?。獨𣃔曰。幘、古者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漢以後服之。其制日詳。詳見司馬氏輿服志。从巾。𧵩聲。側革切。十六部。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部首
    1. 幰
    2. 㡓
    3. 幠
    4. 市
    5. 㡉
    6. 帠
    7. 帳
    8. 㡥
    9. 㡢
    10. 帎
    11. 帴
    12. 帲
同筆畫
    1. 甑
    2. 䗙
    3. 鹾
    4. 曋
    5. 䕋
    6. 瘳
    7. 輲
    8. 襔
    9. 隰
    10. 磚
    11. 鮄
    12. 羲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