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kē

ㄎㄜ

部首 頁

部外 6

總筆畫 15

簡體 颏

颏 𦝣 𩒁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9826

左右结构

41533413251113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yntm

yombc

szog

01886

拼音 kē

注音 ㄎㄜ

部首 頁 部外 6總筆劃 15

統一碼 9826筆順 415334132511134

頦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頦

kē ㄎㄜˉ

     ◎ 臉的最下部分,在兩腮和嘴的下面。通稱“下巴”、“下巴頦兒”。

英語 chin

德語 Kinn (S)​,Kinn (S)

法語 menton,(utilisé dans les noms d'oiseaux)​ gorge

© 漢典

頦 國語辭典

頦ㄏㄞˊ​hái讀音
名
  1. 臉部的下方。即下巴。唐·韓愈〈記夢〉詩:「石壇坡陀可坐臥,我手承頦肘拄座。」

頦ㄎㄜˊké
名
  1. 頦兒:指下巴。如:「仰著頦兒向上看。」

頦ㄎㄜ​kē語音
  1. 參見「[[下巴頦]]」條。

© 漢典
【戌集下】【頁】 頦·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6

頦 《康熙字典》

【戌集下】【頁】 頦·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6

【唐韻】戸來切【韻會】何開切,𠀤音孩。【玉篇】頤下。【韓愈·記夢詩】我手承頦時拄座。

又【集韻】下攺切,音亥。義同。

又【集韻】【正韻】𠀤柯開切,音該。【博雅】醜也。

又【廣韻】古亥切【集韻】已亥切,𠀤音攺。義同。

又【集韻】頰頦也。

© 漢典
【卷九】【頁】

頦 《说文解字》

【卷九】【頁】
『說文解字』

醜也。从頁亥聲。戶來切

『說文解字注』

(頦)醜也。廣雅同。篇、韵云。頤下。非許義。从𩑋。亥聲。戶來切。一部。按廣雅柯開切。

© 漢典

頦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kʰɤ˥ 日语读音 AGO韩语罗马 HAY现代韩语 해

客家话 [海陆腔] goi1 hoi2 [梅县腔] hoi2 goi1 [台湾四县腔] goi1 hoi2 [客语拼音字汇] goi1 hoi2 [宝安腔] goi1 hoi2 [客英字典] goi1 hoi2粤语 hoi4 hoi5潮州话 hai5

近代音 曉母 皆來韻 平聲陽 孩小空;中古音 匣母 咍韻 平聲 孩小韻 戶來切 一等 開口;見母 海韻 上聲 改小韻 古亥切 一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匣母 咍部 ;王力系统:匣母 之部 ;

闽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頦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頦」 說文‧頁部「頦」「颏」 「頦」
說文小篆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颏
𦝣
𩒁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瞌(ke1)
    2. 蚵(ke1)
    3. 呵(ke1)
    4. 萪(ke1)
    5. 礚(ke1)
    6. 牁(ke1)
    7. 牱(ke1)
    8. 鉿(ke1)
    9. 坷(ke1)
    10. 樖(ke1)
    11. 薖(ke1)
    12. 颏(ke1)
同部首
    1. 顒
    2. 顗
    3. 顂
    4. 䫘
    5. 頔
    6. 顬
    7. 䫣
    8. 顚
    9. 頱
    10. 顖
    11. 顯
    12. 頩
同筆畫
    1. 箽
    2. 褦
    3. 㦐
    4. 镏
    5. 鹝
    6. 儉
    7. 䛩
    8. 緤
    9. 鲠
    10. 箷
    11. 魮
    12. 樂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