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tuí

ㄊㄨㄟˊ

部首 阜

部外 12

總筆畫 15

簡體 𬯎

䫋 墤 頹 𨓾 𨘿 𨽟 𨽠 𬯎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96A4

左右結構

5225121251113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bkhm

nllmc

yjal

75286

拼音 tuí

注音 ㄊㄨㄟˊ

部首 阜 部外 12總筆劃 14

基本區 96A4筆順 52251212511134

隤 基本解釋

● 隤

tuí ㄊㄨㄟˊ


  1. 倒下;崩潰:「~牆填塹。」
  2. 毀,敗壞:「李陵既生降,~其家聲。」
  3. 降(福):「勤崇垂鴻,發祥~祉。」
  4. 安:「地~而靜,故其生不遲。」
  5. 疝氣:「陰腫曰~,氣下~也。」
  6. 中國周代邑名,在今河南省獲嘉縣(一說修武縣)境內。

英語 to fall in ruins; to collapse

【漢典】

隤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隤 tuí

動

(1) (形聲。從阜( fù),貴聲。從阜,與山或建築有關。本義:崩頹;墜下)

(2) 同本義 [collapse]

隤,下隊也。——《說文》

隤銅丸以擿鼓。——《漢書·史丹傳》。師古曰:「隤,下也。」

障隤處。——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又如:隤缺(倒塌崩壞之處);隤圮(倒塌;毀壞);隤陷(跌倒或掉下);隤照(落日,夕照)

(3) 使[壅土]墜下 (附着苗根) [fall]

苗生葉以上,稍耨隴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漢書·食貨志上》

(4) 敗壞 [corrupt]

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 司馬遷《報任安書》

士衆滅兮名已隤。——《漢書·蘇武傳》。師古曰:「隤,墜也。」

(5) 降下 [befall]。

如:隤祥(降賜祥瑞)

(6) [水] 地下流動 [flow underground]

水隤以絕商顏,東至山領十餘里間。——《漢書·溝洫志》。 顏師古注:「下流曰隤。」

(7) 遺失 [lose]

樂隤心,其如忘,哀緣情而來宅。——《文選·陸機·嘆逝賦》

詞性變化


◎ 隤 tuí

名

(1) 風車的出糧口 [outlet]

碓隤扇隤舂簸揚。——《急就篇》

(2) 疝氣 [hernia]

其傳爲索澤,其傳爲頹疝。…頹與隤古字通。——《內經》

(3) 周邑名 [Tui city]。故城在今河南省獲嘉縣境。一說在河南省修武縣境

河內 修武有 隤城。——《郡國志》

◎ 隤 tuí

形

(1) 安 [peaceful]

夫坤,隤然示人簡矣。——《易·繫辭下》

(2) 柔順的樣子 [gentle and agreeable]。

如:隤然(柔順隨和的樣子)

【漢典】

隤 國語辭典

隤ㄊㄨㄟˊtuí
動
  1. 崩墜、墜落。《文選·宋玉·高唐賦》:「磐石險峻,傾崎崖隤。」《太平廣記·卷四○○·李員》:「夜有甚雨,隤其堂之北垣。」

  2. 敗壞。《漢書·卷五四·李廣傳》:「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而僕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

  3. 降臨。《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上》:「因茲以勒崇垂鴻,發祥隤址。」唐·顏師古·注:「隤,降也。」唐·韋元旦〈游神泉詩序〉:「垂拱元夏,隤祥應運,非醴泉歟?」

名
  1. 疝氣。漢·劉熙《釋名·釋疾病 》:「陰腫曰隤,氣下隤也。」《黃帝內經素問·卷二·陰陽別論》:「三陽別論,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其傳為隤疝。」

【漢典】
【戌集中】【阜】 隤·康熙筆画:20 ·部外筆画:12

隤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 隤·康熙筆画:20 ·部外筆画:12

【唐韻】杜回切【集韻】【韻會】【正韻】徒回切,𠀤音魋。【說文】下隊也。【玉篇】壞隊下也。【司馬相如·上林賦】隤牆塡𡐛。【前漢·食貨志】因隤其土,以附苗根。【註】隤謂下之也。

又【蘇武傳】士衆滅兮名已隤。

又【揚雄·河東賦】發祥隤祉。【註】隤,降也。

又【詩·周南】我馬虺隤。亦作穨。【爾雅·釋詁】虺穨,病也。

又【前漢·景十三王傳】日崔隤。【註】崔隤猶言蹉𧿶也。

又【易·繫辭】夫坤隤然,示人𥳑矣。【註】隤,柔貌。

又【禮·曲禮】凡遺人弓者。【註】弓有往來體,皆欲令其下曲,隤然順也。【釋文】隤,本又作頹。【禮·檀弓】頹乎其順也。

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隤。【註】在修武縣北。【後漢·郡國志】河內郡修武有隤城。

又【左傳·成十六年】公出于壞隤。【註】魯邑。

又【韻會小補】湯過切,音惰。通作穨。【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則必穨爾如委矣。【釋文】穨,如字,李讀湯過反。 【玉篇】或作頹墤。【篇海】本作𨽠。

【漢典】
【卷十四】【𨸏】

隤 《說文解字》

【卷十四】【𨸏】
《說文解字》

下隊也。从𨸏貴聲。杜回切

《說文解字注》

(隤)下隊也。𣪠辭曰: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𥳑矣。許冂部曰:隺,高至也。引易夫乾隺然。然則正與下隊作反對語。按隤與穨音同而義異。如李陵傳隤其家聲,𣃔不可作穨矣。从𨸏貴聲。杜回切。十五部。

【漢典】

隤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ʰuei˧˥ 日语读音 OCHIRU韩语罗马 THOY现代韩语 퇴

客家话 [海陆腔] tui2 kui2 [台湾四县腔] tui2 kui2 [客英字典] tui2 kwui2 [梅县腔] tui3粤语 teoi4

近代音 中古音 定母 灰韻 平聲 穨小韻 杜回切 一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定母 灰部 ;王力系统:定母 微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隤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隤」 說文‧阜部「隤」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䫋
墤
頹
𨓾
𨘿
𨽟
𨽠
𬯎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㢑(tui2)
    2. 䍾(tui2)
    3. 弟(tui2)
    4. 魋(tui2)
    5. 頽(tui2)
    6. 㿉(tui2)
    7. 䫋(tui2)
    8. 僓(tui2)
    9. 墤(tui2)
    10. 䅪(tui2)
    11. 蹪(tui2)
    12. 謉(tui2)
同部首
    1. 邨
    2. 陞
    3. 䧥
    4. 䧃
    5. 䣡
    6. 䢵
    7. 䣀
    8. 隗
    9. 鄅
    10. 郢
    11. 鄗
    12. 部
同筆畫
    1. 䗆
    2. 榻
    3. 颗
    4. 蜩
    5. 蜾
    6. 蔺
    7. 巰
    8. 殡
    9. 䂕
    10. 颯
    11. 銖
    12. 䄗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