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 詳細解釋
(康熙字典未收錄“闻”字頭,请參考“聞”字。)
〔古文〕𦕁䎽䎹
𦖫
𥹢【唐韻】【集韻】
𠀤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
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
又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
又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
又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𧲂,見則天下大風。
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韻】文運切,𠀤音問。【韻會】聲所至也。【詩·小雅】聲聞于天。【書·呂
𠛬】
𠛬發聞惟腥。【釋文】聞,音問,又如字。
又【廣韻】名達。【書·微子之命】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詩·大雅】令聞令望。【朱註】令聞,善譽也。
又通作問。【前漢·匡衡傳】淑問揚乎疆外。
又【韻補】叶無沿切,音近眠。【楚辭·九章】孤臣唫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還。孰能思而不隱兮,昭彭咸之所聞。還音旋。
【漢典】
闻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重定向至「聞」。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 楷書 |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漢典】
小學古詩詞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唐·王昌龄 《采莲曲》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南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杨氏之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唐·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初中古詩詞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唐·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南北朝·佚名 《木兰诗 / 木兰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