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fú

ㄈㄨˊ

部首 糸

部外 5

總筆畫 11

簡體 绂

巿 绂 韍 𥾧 𥿈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7D31

左右結構

5544441354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xdcy

vfike

zgxs

23947

拼音 fú

注音 ㄈㄨˊ

部首 糸 部外 5總筆劃 11

基本區 7D31筆順 55444413544

紱 基本解釋

● 紱

fú ㄈㄨˊ


  1. 古代系印紐的絲繩,亦指官印:印~。璽~。
  2. 同「黻」。

英語 ribbon or cord used attach ornaments

德語 Schärpe, Schieberahmen (S)

法語 écharpe,tenue pour sacrifice

【漢典】

紱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紱

紱 fú

〈名〉

(1) (形聲。从糸( mì),表示與線絲有關。本義:系印章或佩玉用的絲帶。紱的顏色依官位品級而不同)

(2) 同本義 [silk ribbon]

降尊就卑,懷璽藏紱。——《文選·張衡·西京賦》

授單于印紱。——《漢書·匈奴傳下》

(3) 古代作祭服的蔽膝 [knee hide]。縫於長衣之前。爲祭服的服飾。周制帝王、諸侯及諸國的上卿皆着朱紱

朱紱方來。——《易·困卦》

【漢典】

紱 國語辭典

紱ㄈㄨˊfú
名
  1. 繫印環用的絲繩。《集韻·入聲·勿韻》:「紱,綬也。」《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將率既至,授單于印紱。」

  2. 古代衣裳前的蔽膝。《易經·困卦·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唐·孔穎達·正義:「紱,祭服也。」《聊齋志異·卷一一·王者》:「見有王者,珠冠繡紱,南面坐。」通「韍」。

【漢典】
【未集中】【糸】 紱·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5

紱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 紱·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5

【廣韻】【集韻】【韻會】𠀤分勿切,音弗。【博雅】綬也。【易·困卦】朱紱方來。【莊子·逍遙遊註】便謂足以纓紱其心矣。【釋文】紱,或作紼。【韻會】韍,通作黻。

又作紱。

又【韻補】叶方味切。【張衡·西京賦】降尊就𤰞,懷璽藏紱。更旋閭閻,周觀郊遂。

【漢典】
【卷七】【巿】

↳巿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紱”字頭,请參考“巿”字:)
【卷七】【巿】
《說文解字》

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天子朱巿,諸矦赤巿,大夫葱衡。从巾,象連帶之形。凡巿之屬皆从巿。韍,篆文巿从韋从犮。分勿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紱,非是。

《說文解字注》

(巿)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㠯象之。鄭注禮曰:古者佃漁而食之,衣其皮,先知蔽前,後知蔽後。後王易之以布帛,而獨存其蔽前者,不忘本也。天子朱巿,諸矦赤巿,卿大夫蔥衡。卿大夫下當有赤巿二字,奪文也。斯干箋云:芾,天子純朱,諸矦黃朱。采芑傳曰:芾,黃朱芾也。鄭注易云:朱深於赤,則黃朱爲赤也。乾𨯳度曰:困九五,文王爲紂三公,故言困於赤紱。至於九二,周將王,故言朱紱方來。引孔子曰:天子三公九卿朱紱,諸矦赤紱。玉藻曰:一命縕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三命赤韍蔥衡。鄭注:縕,赤黃之閒色。所謂韎也。衡,佩玉之衡也。幽讀爲黝,黑謂之黝,靑謂之蔥。周禮:公矦伯之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一命。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按云赤巿蔥衡者,以别於再命之赤巿也。从巾,象連帶之形。謂一也。玉藻云:頸五寸,肩革𢂸博二寸。鄭曰:頸五寸亦謂廣也。頸中央,肩兩角,皆上接革𢂸以繫之。肩與革𢂸廣同。分勿切。十五部。凡巿之屬皆从巿。


(韍)篆文巿,从韋从犮。犮聲也。此爲篆文,則知巿爲古文也。先古文後小篆,此亦二部之例。以有从巿之𢂷,故以巿爲部首,而韍次之。假令無从巿之字,則以韍入韋,而以巿次之。俗作紱。疑當出一篆而注之。按經傳或借黻爲韍,如明堂位注曰,韍或作黻是也。或借芾爲之,如詩[[202B1]𠊱]]人,斯干,采菽是也。或借沛爲之,如易豐其沛一作芾,鄭云蔽厀是也。芾與沛葢本用古文作巿,而後人改之。或借茀爲之,如詩釋文所載及李善所引詩皆是也。或作紱,如今周易乾𨯳度朱紱、赤紱是也。倉頡篇曰:紱,綬也。韍佩廢而存其係縌。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縌。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綬,亦謂之紱。糸部曰:綬,韍維也。然則韍廢而綬乃出。韍字廢而紱字乃出。

【漢典】

紱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fu˧˥ 日语读音 HIMO韩语罗马 PWUL现代韩语 불

客家话 [海陆腔] fut7 [客英字典] fut7 [台湾四县腔] fut7 [梅县腔] fut7粤语 fat1

近代音 中古音 非母 物韻 入聲 弗小韻 分勿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幫母 曷部 ;王力系统:幫母 月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紱 字源字形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巿
绂
韍
𥾧
𥿈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䌿(fu2)
    2. 姇(fu2)
    3. 哹(fu2)
    4. 泭(fu2)
    5. 㐢(fu2)
    6. 蝠(fu2)
    7. 畗(fu2)
    8. 棴(fu2)
    9. 䵗(fu2)
    10. 烰(fu2)
    11. 葍(fu2)
    12. 澓(fu2)
同部首
    1. 䋫
    2. 綟
    3. 䋧
    4. 䋄
    5. 䋊
    6. 䌰
    7. 締
    8. 緓
    9. 䋚
    10. 縨
    11. 縤
    12. 縉
同筆畫
    1. 馄
    2. 皲
    3. 谝
    4. 琈
    5. 淸
    6. 赈
    7. 媎
    8. 䟙
    9. 脢
    10. 䝧
    11. 訢
    12. 掁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