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 基本解釋
狀 國語辭典
名
形態、容貌、樣子。如:「粉狀」、「奇形怪狀」。
情況。如:「現狀」、「慘狀」。《三國志·卷五四·吳書·魯肅傳》:「會瑜已徙肅母到吳,肅具以狀語瑜。」
功績、良好表現。《史記·卷二·夏本紀》:「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漢書·卷四八·賈誼傳》:「自傷為傅無狀,常哭泣。」
敘述事實的文章。現通稱打官司的呈文。如:「行狀」、「訴狀」。《紅樓夢·第六八回》:「著他寫一張狀子,只管往有司衙門中告去。」
獎勵或證明用的文書。如:「獎狀」、「委任狀」、「信用狀」。
動
陳述、描寫。如:「摹狀」。《莊子·德充符》:「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
© 漢典
狀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ʂuɑŋ˥˧ 唐代读音 jrhiɑ̀ng韩语罗马 SANG CANG现代韩语 상 장越南语 trạng
客家话 [沙头角腔] cong3 [客语拼音字汇] cong4 [海陆腔] cong6 [客英字典] cong5 cong3 [陆丰腔] chong6 [东莞腔] cong3 [台湾四县腔] cong5 [梅县腔] cong5 [宝安腔] cong3粤语 zong6
近代音 照母 江陽韻 去聲 狀小空;中古音 牀崇母 漾韻 去聲 狀小韻 鋤亮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從母 唐部 ;王力系统:崇母 陽部 ;
© 漢典
初中古詩詞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明·魏学洢 《核舟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