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hán

ㄏㄢˊ

部首 水

部外 7

總筆畫 10

澏 𠥴 𣻦 涵 淦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6D5B

左右结构

4413445251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iwyk

eoir

voxj

38162

拼音 hán

注音 ㄏㄢˊ

部首 水 部外 7總筆劃 10

統一碼 6D5B筆順 4413445251

浛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浛

hán ㄏㄢˊ

  1. 古同“涵”(a.沉沒;b.涵道;涵洞)。
  2. 廣大:“~天蕩蕩望滄滄。”
© 漢典

浛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浛 hán

〈動〉

同“涵”。沉浸 [immerse;steep]

浛天蕩蕩望滄滄,乘桴輕漾著日旁。——晉· 王嘉《拾遺記》

浛,《方言》:“沉也”。——《集韻·覃韻》

詞性變化


◎ 浛 hán

〈名〉

(1) 同“涵”。涵道,涵洞 [culvert]。如:渠浛(渠道的涵洞)

(2) 水名。通稱湟水,即今廣東省的連江 [the Han River]

(3) 另見 hàn

其它字義


◎ 浛 hàn

〈動〉

(1) 水與泥、物摻和 [mix mud with water,etc.]

浛,水和泥。——《玉篇》

浛,水和物。——《廣韻》

誰言畜衫袖,長代手中浛。——北周· 庾信《贈別》詩

(2) 另見 hán

© 漢典
【巳集上】【水】 浛·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7

浛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 浛·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7

【廣韻】【集韻】𠀤胡紺切,音憾。【玉篇】水和泥也。

又【集韻】姑南切,音弇。與淦同。詳淦字註。

又【集韻】胡南切,音含。【揚子·方言】沈也。或作𠥴𣻦淊淦澏。【六書故】𣹢別作浛𣻦。【王子年·拾遺記】浛天蕩蕩望蒼蒼。

又地名。【正字通】浛洸,古英州屬縣。今連州江口之上有浛洸口,屬韶州英德縣。

© 漢典
【卷十一】【水】

淦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浛”字頭,請參考“淦”字:)
【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水入船中也。一曰泥也。从水金聲。汵,淦或从今。古暗切

『說文解字注』

(淦)水入船中也。水入船中、必由朕而入。淦者、浸淫隨理之意。从水。金聲。古暗切。古音在七部。一曰泥也。謂塗泥。


(汵)淦或从今。今聲。

© 漢典

浛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xĄn˧˥

粤语 ham4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浛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重定向至「涵」。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涵」 甲1414合31826「涵」 說文‧水部「浛」
甲骨文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澏
𠥴
𣻦
涵
淦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娢(han2)
    2. 邗(han2)
    3. 圅(han2)
    4. 𠗙(han2)
    5. 䨡(han2)
    6. 䎏(han2)
    7. 䗙(han2)
    8. 䈄(han2)
    9. 㶰(han2)
    10. 涵(han2)
    11. 㙈(han2)
    12. 䥁(han2)
同部首
    1. 汅
    2. 潡
    3. 澢
    4. 澝
    5. 沚
    6. 泅
    7. 滍
    8. 溘
    9. 澡
    10. 㵏
    11. 㴔
    12. 濞
同筆畫
    1. 𠉥
    2. 殷
    3. 鬯
    4. 埑
    5. 𠅚
    6. 陭
    7. 痃
    8. 莕
    9. 桍
    10. 蚕
    11. 倫
    12. 㛨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