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
bǐ ㄅㄧˇ(舊讀bì)1-24《廣韻》毗至切,去至並。又房脂切,必至切,毗必切。脂部。25-43《廣韻》卑履切,上旨幫。
- 親近;和睦。《詩•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
- 靠近;挨著。《齊民要術•種穀》:「苗長不能耘之者,以刨鐮比地刈其艸矣。」
- 密(與「稀」、「疏」相對)。《詩•周頌•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櫛。」
- 合;親合。《禮記•射義》:「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
- 輔助。《易•比》:「比,輔也。」
- 調順;和協。《管子•五輔》:「為人弟者,比順以敬。」
- 同;齊同。《詩•小雅•六月》:「比物四驪,閑之維則。」
- 並列;排列。《書•牧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 相連接。《論衡•物勢》:「或詘弱綴跲,蹥蹇不比者為負。」
- 每;連。《禮記•王制》:「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 先;先前。《儀禮•既夕禮》:「比奠,舉席埽室,聚諸㝔。
- 勾結;結黨營私。《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坤下坎上。《易•比》:「象曰:地上有水,比。」
- 矢栝,箭末扣弦處。《周禮•考工記•矢人》:「夾其陰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
- 篦子。後作「篦」。《史記•匈奴列傳》:「比余一,黃金飾具带一。」
- 古時哈薩克族、布魯特族(即柯爾克孜族)稱其君長為比。
- 副詞。皆;都。《戰國策•秦策一》:「聞戰頓足徒褐,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
- 副詞。頻;屢次;接連。《禮記•投壺》:「請賓曰,順投為入,比投不釋。」
- 副詞。近;近來。《後漢書•宦者傳•吕强》:「比穀雖賤,而户有飢色。」
- 介詞。替;代;給;為。《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則可?」
- 介詞。及;等到。《史記•殷本紀》:「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
- 介詞。和……相比。用來比較性狀和程度的差別。《西游記》第十二回:「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
- 通「庇」。托庇;覆蔽。《管子•形勢》:「裁大者衆之所比也。」
- 通「鼻」。始。《莊子•天地》:「不推,誰其比憂?」
- 比較;較量。《周禮•天官•内宰》:「佐后而受獻功者,比其小大,與其麤良,而賞罰之。」
- 考校;核査。《周禮•地官•小司徒》:「及三年,則大比。」
- 比配;能夠相比。《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 類;輩。《漢書•敍傳上》:「班侍中本大將軍所舉,宜寵異之,益求其比,以輔聖德。」
- 類似;相像。《史記•天官書》:「太白白,比狼;赤,比心。」
- 比方;比喻。《禮記•學記》:「古之學者,比物醜類。」
- 比照;仿照。《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慈和徧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
- 比畫。《紅樓夢》第二十九回:「因寶姐姐要看呆雁,我比給他看,不想失了手。」
- 對着;向着。明劉若愚《酌中志•憂危竑議前紀》:「今跋中詞意所指,直比皇上貴妃,是敢於無君何一至此哉!」
- 例;條例。《禮記•王制》:「疑獄,氾與衆共之;衆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 古代基層行政編制,五家為比。《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
- 舊時官府對拘捕犯人或交納賦稅所規定的期限叫「比」。《水滸全傳》第四十二回:「即目江州申奏京師,必然行移濟州,着落鄆城縣追捉家屬,比捕正犯。」
- 對逾期不交稅或不交差者的杖責,叫「追比」。《古今小説•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一連比了十數限,不知打了多少竹批,打得(張千、李萬)爬走不動。」
- 《詩》六義之一。即比喻的手法。《文心雕龍•比興》:「詩人比興,觸物圓覽。」
- 本;本來。《敦煌變文集•八相變》:「比望我子受快樂,因何愁苦轉悲傷?」
- 數學名詞。比較兩個同類數量的倍數關係,其中一數是另一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如:工業與農業總產值約為二與一之比。
- 表示比賽雙方得分的對比。如:甲隊以二比一勝乙隊。
- 國名。比利時的簡稱。
- 姓。《姓觿•紙韻》:「比氏,《世本》云:商裔,比干之後。」
● 比
- 〔皐比〕虎皮。《左傳•莊公十年》:「(公子偃)自雩門竊出,蒙皐比而先犯之。」
● 比
- 同「庀」。治理;準備。《莊子•徐无鬼》:「農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
英語 to compare, liken; comparison; than
德語 vergleichen (V)
法語 être proche de,par rapport à,en comparaison avec,que,à,comparer,rivaliser avec,considérer comme
比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從二匕,匕亦聲。甲骨文字形,象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它與「從」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說文》:「二人爲從,反從爲比。」本義:並列;並排)
(2) 同本義 [be nextor near to]
比物四驪。——《詩·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爾雅·釋鳥》
危東六星,兩兩相比曰司空。——《史記·天官書》
比其具。——《周禮·世婦》。注:「次也。」
及獻比禽。——《周禮·田僕》
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戰國策·燕策》
納比籠中。——《聊齋志異·促織》
又如:比肩(肩碰肩,謂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類事物);比集(排比彙集);比綴(編排連綴)
(3) 連接,接近 [be close to;be near to]
家人失火,屋比延燒。——《史記·汲黯列傳》
又如:比戶(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戶戶);比屋(隔壁);比裏(鄰里,鄉里)
(4) 比較;考校,覈對 [compare;contrast]
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楚辭·涉江》
又如:比量(比照);比類(比照舊例);比句(— gōu,覈對檢查簿籍);比次(考校);比並(相比);比勢(較量武藝;比試);比迸(比武較量)
(5) 及,等到 [arrive]
比至定陶,再破 秦軍。——《史記·項羽本紀》
(6) 比擬 [draw an analogy;liken to]。
如:比象(比像。比擬,象徵);比傅(勉強類比並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7) 勾結;偏愛 [collude with]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爲政》
立其子,不爲比(偏愛)。——《左傳·襄公三年》
又如:朋比爲奸;比周(勾結);比黨(拉幫結派)
(8) 等同[be equal to]
刑餘之人,無所比數。——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又如:比伍(等同,匹敵);比伉(匹偶)
(9) 通「庀」。具備 [possess;have]
比樂官,展樂器。——《周禮·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禮·世婦》
以敦比其事業。——《荀子·榮辱》
(10) 官府限期辦好公事 [set a time limit for]
宰嚴限追比。(追徵。縣令嚴定期限,催促交納。)——《聊齋志異·促織》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舊時地方衙門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糧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繳,如到期不繳,拘衙受刑叫「比卯」)
詞性變化
形
(1) 接近;親近 [intimate]
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周禮·夏官》
又如:比近(親近);比周(親近);比暱(親近);比善(和睦親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時,近日);比者(近來);比歲(近年);比際(此時,這時)
(2) 密(與「稀」、「疏」相對) [dense]
比,密也。——《說文》
其比如櫛。——《詩·周頌·良耜》
是與比周。——《左傳·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又如:比甲(馬甲)
(3) 和諧 [harmonous]
聲比則應。——班固《漢書》
名
(1) 比喻,比方 [metaphor]。
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對偶);比興(比與興);比諷(用「比」的方法諷喻)
(2) 比較兩個同類數量的倍數關係,其中一數是一另一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 [ratio]。
如:三與五之比,等於五分之三
(3) 姓
副
(1) 皆,都,同等地 [all]
再戰比勝。——《戰國策·齊策》
又如:比隆(同等興盛);比行(並行)
(2) 連續,頻頻 [frequently]
比投不釋。——《禮記·投壺》
間者數年比不登。——《漢書·文帝紀》
比年日蝕。——《漢書·張延壽傳》
三人比坐事死。——《漢書·公孫賀傳》
地比震動。——《漢書·翼奉傳》
比三年日蝕。——《漢書·外戚傳》
始至之時,歲比不登。(登:豐收)——蘇軾《超然臺記》
(3) 近來 [lately;recently]
臣比在晉也,不敢直言。——《呂氏春秋·先織》
介
(1) 比起 [than]
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曹操比於 袁紹。——《三國志·諸葛亮傳》
又如:他比你高
(2) 爲;替 [for]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孟子·梁惠王上》
(3) 及,等到 [till]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史記·陳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資治通鑑》
比去,以手闔門。——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常用詞組
比 國語辭典
-
較量。《文選·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文選·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
媲美。《三國演義·第三六回》:「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
-
依照、仿照。如:「比著葫蘆畫瓢」。《戰國策·齊策四》:「食之,比門下之客。」
-
用手勢摹擬動作。《紅樓夢·第二九回》:「因為寶姐姐要看獃雁,我比給他看,不想失了手。」
-
打譬喻。《紅樓夢·第三四回》:「別說多了,只拿前兒琪官的事比給你們聽。」
-
表示勝負結果的對比。如:「競賽結果為五比一。」
-
同類的兩量相除,求出前量為後量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以A:B或A/B表示。
-
《詩經》六義之一。即譬喻。《詩經·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
事例。《禮記·王制》:「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漢·鄭玄·注:「已行故事曰比。」
-
比利時的簡稱。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比較程度、性狀的差別。如:「你有很多地方比我強。」
-
參見「皋比 」條。
-
親近。《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漢·鄭玄·注:「比,猶親也。」
-
緊靠、相並。如:「比肩而行」、「比鄰而居」、「櫛次鱗比」。
-
結黨營私。如:「朋比為奸」。《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最近、近來。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
-
及、等到。宋·岳飛〈良馬對〉:「比行百里,始奮迅。」《聊齋志異·卷二·陸判》:「比醒,則殘燭昏黃,鬼客已去。」
-
連連、屢屢。《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又比殺三趙王。」《漢書·卷五·景帝紀 》:「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
-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易經·比卦·彖曰》:「比,吉也;比,輔也。」
-
古代地方組織名稱。五家為「比」。《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
〔古文〕夶𣬅【廣韻】
𤰞履切【集韻】【韻會】補履切【正韻】補委切,
𠀤音匕。校也,
𠀤也。【周禮·天官】凡禮事,贊小宰,比官府之具。【註】比,校次之,使知善惡足否也。【儀禮·大射儀】遂比三耦。【註】比,校也。【齊語】比校民之有道者。
又類也,方也。【禮·學記】比物醜類。【疏】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則學乃易成。【韓詩外傳】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挾行也。比於善,自進之階。比於惡,自退之原。
又《詩》有比體。【毛詩序】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鄭司農云:比者,比方於物,諸言如者,皆比詞也。比之與興,同附託外物,比顯而興隱。
又比例。【禮·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鄭註】已行故事曰比。比,例也。【後漢·陳忠傳】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於甫𠛬者。未施行,寵免,後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爲决事比。【註】比,例也。
又綴輯書史曰比。【前漢·儒林傳】公孫弘比輯其義。【唐藝文志】𤣥宗命馬懷素爲修圖書使,與褚無量整比。
又諡法之一。【左傳·昭二十八年】擇善而從之曰比。【詩·大雅】王此大邦,克順克比。【註】比,必里反。正義引服䖍云:比方損益古今之宜而從之也。
又比部,官名。取校勘亭平之義。卽今𠛬部。【正韻】音皮,誤。
又水名。【前漢·地理志】南陽郡有比陽縣。應劭曰:比水所出,東入蔡。
又【集韻】【正韻】𠀤普弭切,音諀。與庀同。治也,具也。【周禮·春官】大胥比樂官。【註】錄具樂官也。與庀通。
又【廣韻】【韻會】毗至切【集韻】毗義切【正韻】毗意切,𠀤音避。【爾雅·釋詁】比,俌也。【郭註】俌,猶輔。【易·比卦·彖辭】比,輔也,下順從也。【卜氏傳】地得水而柔,故曰比。
又親也,近也。【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註】比,猶親也。
又和也。【周禮·春官】𥰫人辨九
𥰫之名,六曰巫比。【註】巫讀爲筮,比謂筮與民和比也。
又近鄰之稱。【周禮·地官】五家爲比,使之相保。五比爲閭,使之相受。
又案比。【周禮·地官】小司徒掌九比之數,乃頒比法於六鄕之大夫,及三年,則大比。【又】鄕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疏】三年一閏,天道有成,故每至三年則大案比。
又及也。【詩·大雅】比于文王,其德靡悔。【註】比于,至于也。【前漢·高帝紀】自度比至皆亡之。
又頻也。【禮·王制】比年一小聘。【漢志】比年,猶頻年也。
又比比,猶言頻頻。【前漢·成帝紀】郡國比比地動。
又𠀤也。【書·牧誓】比爾干。【正義】楯則
𠀤以扞敵,故言比。【史記·蘇秦傳】騎不得比行。
又齊也。【詩·小雅】比物四驪。【註】比物,齊其力也。
又偏也,黨也。【書·洪範】人無有比德。【正義】人無阿比之德,言天下衆民盡得中也。【論語】君子周而不比。【鄭註】忠信爲周,阿黨爲比。
又從也。【論語】義之與比。【朱註】比,從也。【晉語】事君者比而不黨。【註】比謂比義。
又合也。【禮·射儀】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註】比,親合也。【漢·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比意同力,冀得廢遺。【師古註】訓合。
又密也。【詩·周頌】其比如櫛。
又比余,櫛髮具。【史記·匈奴傳】漢文帝遺單于比余。【漢書】作比疎。【廣雅】比,櫛也。【蒼頡篇】靡者爲比,麤者爲疏。今亦謂之梳。【顏師古·急就篇註】櫛之大而麤,所以理鬢者,謂之疏,言其齒稀疏也。小而細,所以去蟣蝨者,謂之比,言其齒密比也。皆因其體以立名。
又矢括曰比。【周禮·考工記】矢人爲矢,夾其隂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鄭司農註】比,謂括也。
又【揚子·方言】比。代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必至切,音畀。近也。倂也,密也。義同。
又【正韻】兵媚切,音祕。先也。【禮·祭義】比時具物,不可以不備。【鄭註】比時,猶先時也。比,必利反,又甫至反。
又【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正韻】蒲麋切,𠀤音毗。和也。一曰次也,
𠀤也。比鄰,猶
𠀤鄰。【杜甫詩】不敎鵝鴨惱比鄰。
又比蒲,地名。【春秋·昭十一年】大蒐于比蒲。
又臯比,虎皮也。【左傳·莊十年】蒙臯比而先犯之,後人以爲講席。【戴叔倫詩】臯比喜接連。【朱子·張載銘】勇撤臯比。
又師比,胡革帶鉤也。【戰國策】胡服黃金師比。通作毗紕。
又【唐韻】毗必切【集韻】【韻會】簿必切【正韻】簿密切,𠀤音邲。比次也。【增韻】比比,猶總總也。【張九齡荔枝賦】皮龍鱗而騈比。【顧况·持斧章】榱之斯密,如鱗櫛比。皆讀如邲。
又【莊子·齊物論】人籟則比竹是矣。李軌讀。 【說文】二人爲从,反从爲比。
比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pi˨˩˦ 唐代读音 *bǐ bhi bì日语读音 KURABERU NARABU NARABERU韩语罗马 PI现代韩语 비越南语 tỉ
客家话 [客英字典] bi3 [陆丰腔] bi3 [梅县腔] bi3 [宝安腔] bi3 [东莞腔] bi3 [沙头角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3 [海陆腔] bi3 [台湾四县腔] bi3粤语 bei2 bei6 pei4潮州话 bi2
近代音 滂母 齊微韻 平聲陽 脾小空;幫母 齊微韻 上聲 妣小空;幫母 齊微韻 去聲 閉小空;中古音 並母 脂韻 平聲 𣬈小韻 房脂切 三等 開口;幫母 旨韻 上聲 匕小韻 卑履切 三等 開口;並母 質韻 入聲 邲小韻 毗必切 三等 開口;並母 至韻 去聲 鼻小韻 毗至切 三等 開口;幫母 至韻 去聲 痹小韻 必至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幫母 灰部 ;並母 灰部 ;王力系统:幫母 脂部 ;並母 脂部 ;
比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秦系簡牘 | 說文 | 隸書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