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fán

ㄈㄢˊ

部首 几

部外 1

總筆畫 3

凢 凣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51E1

單一結構

35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myi|wyi

hni

qda

77210

拼音 fán

注音 ㄈㄢˊ

部首 几 部外 1總筆劃 3

基本區 51E1筆順 354

常 通 標

凡 基本解釋

● 凡

fán ㄈㄢˊ


  1. 平常的,不出奇的:平~。~庸。~夫俗子。
  2. 指人世間(宗教或迷信的說法):~塵。~心。
  3. 所有的:~年滿十八歲的公民,都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是。
  4. 總共:全書~二十八卷。
  5. 大概,要略:大~。~例。發~(陳述全書或某一學科的要旨)。
  6. 中國古代樂譜的記音符號,相當於簡譜「4」。

英語 all, any, every; ordinary, common

德語 gewöhnlich, weltlich, vergänglich, der materiellen Welt zugehörig, was auch immer ,Note in der chinesischen Tonleiter

【漢典】

凡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凡 fán

副

(1) (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範形。①本義:鑄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義:凡是,表示概括)

(2) 凡是,一切 [all]

凡,皆也。——《廣雅》

凡,數之總名也。——《三蒼》

深察名號,凡者,獨舉其大事也。號凡而略,名目而詳。——《春秋繁露》

凡有辜罪。——《書·微子》。鄭注:「猶皆也。」

凡內女之有爵者。——《周禮·春官序》

凡所應有。——《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凡永嘉山水,遊歷殆遍。—— 宋· 沈括《夢溪筆談》

又如:凡有(一切;所有);凡此(所有這些)

(3) 總共 [altogether]

計凡付終。——《管子·版法》

凡如是十許字。——宋· 洪邁《容齋續筆》

軒凡四遭火。——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凡六百一十六言。——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又如:全書凡六卷,五十章;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凡幾(共計多少)

詞性變化


◎ 凡 fán

形

(1) 平常;普通 [ordinary]

他近日所見的這幾個三等的僕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紅樓夢》

盡衆人凡士。——《三國志·諸葛亮傳》

又如:平凡(平常;不稀奇);凡材(普通材料);凡常(普通,一般);凡費(平常的費用);凡等(普通人);凡淺(平凡淺陋)

(2) 平庸 [mediocre]

巨是凡人。——《資治通鑑》

又如:凡固(平庸鄙陋);凡品(平庸的人);凡曹(平庸之輩);凡惡(平庸低劣);凡短(才能平庸,見識短淺)

◎ 凡 fán

名

(1) 綱要,概括之辭 [outline]

請略舉凡,而客自鑑其切焉。——揚雄《長楊賦》

又如:凡目(大綱與細目);凡最(總目;名目);凡要(簿書的綱要);凡號(總括的名稱)

(2) 人世間,塵世 [this mortal world]

仙凡路阻兩難留。——司空圖《攜仙籙》

又如:尼姑思凡;神仙下凡;凡界(人世間);凡底(人間)

(3) 古國名 [Fan state]。姬姓。始封之君爲周公之子。在今河南省輝縣西南

(4) 凡人,普通人 [mortal]。

如:凡情(凡人的情感慾望);凡身(凡人之身);凡胎濁骨(凡人的重濁軀體);凡胎(凡人)

常用詞組


凡百凡爾賽凡夫凡夫俗子凡間凡近凡例凡人凡士林凡事凡是凡俗凡響凡庸
【漢典】

凡 國語辭典

凡ㄈㄢˊfán
形
  1. 平庸、平常。如:「平凡」、「非凡」、「自命不凡」。清·洪昇《長生殿·第三八齣》:「我聽你這琵琶,非同凡手。」

  2. 塵世的、世俗的。如:「凡間」。唐·李中〈寄廬山簡寂觀重道者〉詩:「似醒一夢歸凡世,空向彤霞寄夢頻。」《西遊記·第二回》:「去時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輕體亦輕。」

名
  1. 大旨、綱要。如:「發凡起例」。《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僕嘗倦談,不能一二其詳,請略舉凡,而客自覽其切焉。」

  2. 塵世間。如:「仙凡路隔」、「天仙下凡」。

副
  1. 概括之詞。如:「凡是有生命之物,都稱生物。」

  2. 總共。如:「全書凡二十章。」《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凡百三十篇。」唐·柳宗元〈愚溪詩序〉:「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

【漢典】
【子集下】【几】 凡·康熙筆画:3 ·部外筆画:1

凡 《康熙字典》

【子集下】【几】 凡·康熙筆画:3 ·部外筆画:1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符咸切,音帆。【說文】最括也。【玉篇】非一也。【廣韻】常也,皆也。【正韻】大槪也。

又【前漢·揚雄傳】請略舉凡。【註】師古曰:凡,大指也。【杜預·左傳序】發凡以言例。

又【玉篇】計數也。【前漢·石奮傳】凡號奮爲萬石君。【註】師古曰:凡,最計也。總合其一門,計五人爲二千石,故號萬石君。

又最凡,諸凡之最目也。【周禮·天官·司會註】書謂簿書,契其最凡也。【小宰疏】凡要亦是簿書,如今印契,其凡目所最處印之。

又輕微之稱。【廣韻】凡,輕也。【孟子】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

又國名。在濬州。【春秋·隱七年】天王使凡伯來聘。【左傳·僖二十四年】凡蔣郉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又姓。【韻會】周公凡伯之後。

又叶符筠切。【崔駟達旨】高樹靡隂,獨木不林。隨時之宜,道貴從凡。【註】凡,常也。

 

【漢典】
【卷十三】【二】

凡 《說文解字》

【卷十三】【二】
《說文解字》

最括也。从二,二,偶也。从𠄎,𠄎,古文及。浮䒦切〖注〗《説文》今、市从古文及,作乛。文六 重二

《說文解字注》

(凡)冣𢬸而言也。冣各本作最。最者,犯而取也。非其義。今正。冣者,積也。才句切。𢬸者,絜也。絜者,束也。絜者,麻一耑。束之成一耑也。冣𢬸者,緫聚而絜束之也。意內言外曰䛐,其意冣𢬸,其言凡也。春秋䋣露曰:號凡而略,名目而詳。目者,徧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大也。享鬼神者號一曰祭,祭之散名。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丞。獵禽獸者號一曰田,田之散名。春苗,秋蒐,冬狩。按周禮多言凡。六典,凡也。治典、敎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目也。鄭注:言冣目者,謂其緫數也。若其他言凡祭祀,凡賓客,凡禮事,凡邦之弔事。言師掌官成以治凡,亦皆聚括之謂。舉其凡,則若网在綱。杜預之說春秋曰:傳之義例,緫歸諸凡,凡之言氾也,包舉氾濫一切之稱也。从𠄠,𠄠,耦也。耦各本作偶。今正。一二者,天地之大數也。故从二。从,,古文及字。見又部。及,逮也。从及者,取𢬸束之意。浮䒦切。古音在七部。讀扶音切。按篆體右像古文及之半,而左引筆下垂。內从一,非从二也。與說解不相應。夫許旣列之二部,明言从二,不宐乖異如是。葢轉寫旣久,譌奪之由,尠有深思者。許以先篆後古籒爲經例,先古籒後篆爲變例。變例之興,起於部首。部首爲二,則从二之凡當先列。从一之凡當後之。攷定其文。當作。冣𢬸而言也。从二,二耦也。从,古文及。此下又云,篆文。李斯省改古文,漢人行之。故許立文必如是,妄人不知。一移一奪。乃使倉頡所造,千古放佚。許君凡例,委於艸莽矣。○江沅曰:右旁作乁。乃古文及之省也。𠂋乃二之形。而以上筆引長配右也。當云从古文及省。則得之矣。

【漢典】

凡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fĄn˧˥ 唐代读音 bhiæm日语读音 SUBETE OYOSO韩语罗马 PEM现代韩语 범越南语 phàm

客家话 [沙头角腔] fam2 [海陆腔] fam2 fam1 [客英字典] fam2 [陆丰腔] fam3 [梅县腔] fam2 [宝安腔] fam2 [客语拼音字汇] fam2 [东莞腔] fam2 [台湾四县腔] fam2 fam1粤语 faan4潮州话 〖huam5 (hûam) [澄海]huang5〗 〖huam6 [澄海]huang6〗

近代音 非母 寒山韻 平聲陽 煩小空;中古音 奉母 凡韻 平聲 凡小韻 符(咸)〔䒦〕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並母 覃部 ;王力系统:並母 侵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徽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凡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凡」 甲134「凡」 天亡簋西周早期集成4261「凡」 包2.4「凡」 說文‧二部「凡」 睡.效30「凡」
「凡」 燕147合18875「凡」 戈冬簋西周中期集成4322「凡」 曾140
「凡」 存532合8662「凡」 散氏盤西周晚期集成10176「凡」 帛乙5.11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凢
凣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䀟(fan2)
    2. 䉒(fan2)
    3. 䌓(fan2)
    4. 䊩(fan2)
    5. 笲(fan2)
    6. 䋣(fan2)
    7. 鷭(fan2)
    8. 繁(fan2)
    9. 舤(fan2)
    10. 凢(fan2)
    11. 蹯(fan2)
    12. 膰(fan2)
同部首
    1. 𠙅
    2. 凯
    3. 𠙌
    4. 凧
    5. 几
    6. 𠙰
    7. 𠙙
    8. 𠙮
    9. 𠙕
    10. 𠘧
    11. 𠙠
    12. 𠙤
同筆畫
    1. 干
    2. 土
    3. 辶
    4. 辶
    5. 兀
    6. 及
    7. 女
    8. 巛
    9. 𠀄
    10. 于
    11. 㐉
    12. 飞
初中古詩詞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清·纪昀 《河中石兽》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先秦·孟子 《鱼我所欲也》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明·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