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yú

ㄩˊ

部首 二

部外 1

總筆畫 3

繁體 於

丂 亏 亐 於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4E8E

單一結構

112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gfk

md

advv

10400

拼音 yú

注音 ㄩˊ

部首 二 部外 1總筆劃 3

基本區 4E8E筆順 112

常 通 標

于 基本解釋

● 于

yú ㄩˊ


  1. 往;去。《詩•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2. 取。《詩•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陶。”
  3. 如,好像。《易•繫辭下》:“《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曰,斷可識矣。”
  4. 鐘唇,即鐘口兩角之間。《周禮•考工記•鳧氏》:“銑間謂之于。”
  5. 蕕草。《後漢書•馬融傳》:“格、韮、菹、于。”
  6. 象聲詞。《莊子•齊物論》:“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
  7. 介詞。《爾雅•釋詁上》:“于,於也。”相當於“在”。➊表示時間。《書•太甲下》:“慎終于始。”➋表示地點。《詩•召南•釆蘩》:“于沼于沚。”➌表示方面、原因。《詩•豳風•七月》:“言私其豵,獻豜于公。”➍表示範圍。《書•胤征》:“沈亂于酒。”
  8. 介詞。相當於“對”、“對於”。➊表示動作物件。《書•盤庚上》:“盤庚斆于民。”➋表示相互关系。《史記•張儀列傳》:“且今時趙之于秦,猶郡縣也。”
  9. 介詞。表示方向、目標,相當於“至”、“到”。《書•盤庚上》:“盤庚遷于殷。”
  10. 介詞。相當於“以”、“用”、“拿”。《書•盤庚上》:“予告汝于難,若射之有志。”
  11. 介詞。表示比較,相當於“比”。《書•胤征》:“猛于烈火。”
  12. 介詞。相當於“在……中”。《孟子荀卿列傳》:“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分居其一分耳。”
  13. 介詞。相當於“為”、“替”。《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汝其于予治!”
  14. 介詞。相當於“依據”、“按照”。《史記•淮陰侯列傳》:“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
  15. 介詞。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國語•晋語二》:“内困于父母,外困于諸侯。”
  16. 連詞。《書•多方》:“不克敬于和,則無我怨。”
  17. 助詞。用以確指行為的對象,相當於“是”。《詩•小雅•出車》:“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18. 助詞。用於句中以湊足音節。《詩•周南•葛覃》:“黄鳥于飛。”
  19. 語氣詞。表示疑問,相當於“乎”。《吕氏春秋•審應》:“然則先生聖于?”
  20. 通“為”。《詩•鄘風•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21. 姓。《廣韻•虞韻》:“于,姓。周武王子邘叔子孫,以國為氏,其後去邑,單為于。漢有丞相東海于定國。”
  22. “於”的簡化字。

●于

yū ㄩ


  1. 通“迂”。廣;大。《集韻•虞韻》:“于,大也。”

●于

xū ㄒㄩ


  1. 〔于嗟〕嘆詞。《詩•周南•麟之耻》:“于嗟麟兮!”

英語 in, on, at; go to; surname

德語 an, als, aus, bei, in, von, zu

法語 dans,à,de,par,que,(nom de famille Yu)​,en,dans,pour,par

【漢典】

于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于 yú

〈動〉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氣出受阻而仍越過。本義:超過)

(2) 往;去 [go]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周南·桃夭》。毛傳:「于,往也。」

予惟以爾庶邦于伐殷,逋播臣。——《書·大誥》

(3) 取 [take]

晝爾于茅,宵爾索陶。——《詩·豳風·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易·繫辭下》

又如:于何(如何)

詞性變化

◎ 于

于 yú

〈介〉

(1) 引進動作、行爲的時間、處所,意義相當於「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敗秦于注。——《史記•魏世家》

予為考其世次,得其所以基于初、盛于中、有于終而大施于其後者。——宋· 歐陽修《太子太師陳公神道碑》

(2) 引進動作、行爲的對象,相當於「向」、「對」、「對於」 [for, etc.]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論語·為政》

澀眼尚於書有味,孤愁殊覺酒無功。——宋· 陸遊《病中作》

(3) 表示動作、行爲的所從,意義相當於「從」或「自」、「由」 [from]。

今不承于右,罔知天之斷命。——《書•盤庚上》

(4) 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行爲的主動者,相當於「被」 [by]

內困于父母,外困于諸侯。——《國語•晉語二》

然而兵破陳涉,地奪于劉氏者,何也?——《漢書•賈山傳》

(5) 引進比較對象,意思相當於「比」 [than]

猛于烈火。——《書·胤征》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

(6) 表示把動作、行爲加給對方,相當於「給」 [to, etc.]。

言私其豵,獻豜于公。——《詩•豳風•七月》

仲子歸于我,生桓公。——《左傳•隱公序》

(7) 表示相對的位置 [in]。

(8) 姓

◎ 于 yú

詞綴。嵌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面,不必譯出

孝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論語•為政》

常用詞組


于是于思于時于歸于飛
【漢典】

于 國語辭典

于ㄩˊyú
動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介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連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助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名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ㄒㄩxū
歎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漢典】
【子集上】【二】 于·康熙筆画:3 ·部外筆画:1

于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二】 于·康熙筆画:3 ·部外筆画:1

【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𠀤音迂。【爾雅·釋詁】于,曰也。

又往也。【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詩·小雅】王于出征。

又【儀禮·士冠禮】宜之于假。【註】于,猶爲也。宜之見爲大矣。

又【聘禮】賄在聘于賄。【註】于讀曰爲。言當視賓之禮,而爲之財也。

又【司馬相如·長門賦敘】因于解悲愁之辭。

又未定之辭。【公羊傳·僖二十八年】歸于者何。歸于者,罪未定也。

又行貌。【韓愈·上宰相書】于于焉而來矣。

又于于,自足貌。【莊子·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于于。

又鐘兩口之閒曰于。【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爲鐘,兩欒謂之銑,銑閒謂之于。

又【前漢·元后傳】衣絳緣諸于。【註】大掖衣也。

又【唐書·元德秀傳】明皇命三百里內刺史縣令,以聲樂集,德秀惟樂工十人,聮袂歌于蔿于。

又草名。【爾雅·釋草】茜,蔓于。【註】生水中。一名軒于。【司馬相如·子虛賦】菴閭軒于。

又木名。【爾雅·釋木】棧木,于木。【註】僵木也。江東呼木觡。

又淳于,縣名。今密州安丘縣,古淳于國。

又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後,以國爲氏,後因去邑爲于。

又淳于,宣于,鮮于,多于,𨷖于,皆複姓。

又三氏姓。勿忸于,阿伏于,見【魏書·官氏志】。

又助語辭。【詩·召南】于沼于沚。【朱傳】于,於也。【周易】【毛詩】於皆作于。于於古通用。

又【集韻】邕俱切,音紆。廣大貌。【禮·檀弓】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弔含。有司曰:諸侯之來辱敝邑者,易則易,于則于,易于雜者,未之有也。

又【文王世子】仲尼曰: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與迂通。

又【正韻】休居切,與吁通。歎辭。【詩·周南】于嗟麟兮。

 

【漢典】
【卷五】【亏】

亏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于”字頭,请參考“亏”字:)
【卷五】【亏】
《說文解字》

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凡亏之屬皆从亏。羽俱切今變隸作于

《說文解字注》

(亏)於也。於者,古文烏也。烏下云:孔子曰:烏亏呼也。取其助气。故以爲烏呼。然則以於釋亏,亦取其助气。釋詁、毛傳皆曰:亏,於也。凡詩、書用亏字,凡論語用於字。葢于於二字在周時爲古今字,故釋詁、毛傳以今字釋古字也。凡言於皆自此之彼之䛐,其气舒于。檀弓:易則易,于則于。論語:有是哉,子之于也。于皆廣大之義。左傳:于民生之不易。杜云:于,曰也。此謂假于爲曰,與釋詁于曰也合。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也。气出而平,則舒于矣。羽俱切。五部。按今音于,羽俱切。於,央居切。烏,哀都切。古無是分別也。自周時巳分別於爲屬辭之用,見於羣經爾雅,故許仍之。凡亏之屬皆从亏。

【漢典】

于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jy˧˥ 唐代读音 *hio hio日语读音 KOKONI YUKU韩语罗马 WU现代韩语 우越南语 vu

客家话 [海陆腔] ri1 wu1 [台湾四县腔] ji1 wu1 [梅县腔] j1 [宝安腔] ji1 [客英字典] ji1 [东莞腔] ji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陆丰腔] ji3 ji1粤语 jyu1 jyu4潮州话 i1 [澄海]e1(ur) [潮阳]u1

近代音 中古音 喻云母 虞韻 平聲 于小韻 羽俱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匣母 模部 ;王力系统:匣母 魚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于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 秦系簡牘 楷書 楷書 楷書
「于」 佚426 「于」 大黽婦未于方鼎商代晚期集成1905 「于」 包2.163 「于」 說文‧于部 「于」 睡.法129 「於」 「于」 「于」
「于」 拾5.14合22097 「于」 二祀弋其卣商代晚期集成5412            
「于」 拾11.1合3016 「于」 毛公鼎西周晚期集成2841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丂
亏
亐
於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狳(yu2)
    2. 湡(yu2)
    3. 䐳(yu2)
    4. 騟(yu2)
    5. 俞(yu2)
    6. 㷒(yu2)
    7. 予(yu2)
    8. 䄨(yu2)
    9. 於(yu2)
    10. 隃(yu2)
    11. 衧(yu2)
    12. 杅(yu2)
同部首
    1. 𠄧
    2. 𠄪
    3. 𠄰
    4. 㐯
    5. 𠄯
    6. 亙
    7. 𠄩
    8. 亖
    9. 𠄵
    10. 𠄽
    11. 五
    12. 㐫
同筆畫
    1. 义
    2. 劜
    3. 𠚤
    4. 久
    5. 𠂋
    6. 卄
    7. 𠃓
    8. 已
    9. 屮
    10. 辶
    11. 之
    12. 凣
小學古詩詞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 《山行》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清·龚自珍 《已亥杂诗》
初中古詩詞
——《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十二章》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十二章》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蒲松龄《狼三则·其二》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